|
享受学习的快乐 |
|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1/8/7 14:35:22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
|
不知道是谁发明了“苦学”这个词,虽然它的本义可能不只想说学习是“苦”的,但到了后来,在许多人的感觉中学习就只剩下“苦”了。其实,学习本来应该是快乐的。翻翻《论语》,你就会看到满篇的“不亦乐乎”。在孔子看来,学习给人带来的那种快乐是妙不可言的。 作为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否则就是摧残人性。教师不能为了所谓美好的未来而牺牲孩子今天实实在在的幸福。 【案例22】评语是快乐的源头 现在正在中国科技大学学习的于萌同学,当年在《忘不了他》一文中,很巧妙地将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创伤这一主题,借助于紫荆花来表现,用纯真的孩子对小区里紫荆花的呼唤与盼望,渲染出人们对破镜重圆的期盼,写来情深意切,读来不由人不唏嘘。 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评价,对这篇作文的评语不外乎“本文构思新颖,借物喻人,别具匠心……”这种评语既提不起孩子们的兴趣,又解决不了他们写作中的困惑。问题在于:本文的构思到底是什么?“新颖”又在何处?“借”的是什么“物”,“喻”的又是什么“人”和“事”? 我在给此文写评语时首先“架桥”,以老师读后的感受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Hello,有多余的手帕吗?借徐老师一千打吧!老师已被你文中的小主人公的善良的盼望打动得一塌糊涂!” 然后总结:“你是借物抒情的高手,平淡的常见的深圳的单亲家庭,却被你用一束紫荆花环烘托出了辛酸的感受与月不圆时的痛苦,此情此景,怎一个‘惨’字了得?” 最后是真诚的呼唤:“愿紫荆花再开,愿破镜重圆,更愿于萌能写出更多的关注人生的佳作!” 从那以后,这位同学的笔触就开始越出狭窄的校园,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她的习作也开始在《深圳青少年报》《蛇口消息报》甚至《深圳商报》上出现。作文已成为她的快乐,写作的过程仿佛是快乐之旅,那源头就是徐老师的评语。 她后来告诉老师:“每次作文本发下来后,全班人都抢自己的本子,抢着一口气读完徐老师的评语,回家后还跟父母一起看老师写的评语,笑得合不拢嘴。你的评语实在是太绝了。”“绝”在何处?贴近学生而已,理解学生而已。 瞿轶杰同学概括能力强,喜欢思考,常对周围的人和事做解剖,有很强的是非观念。我在充分肯定这位同学的长处之外,也感到他的文章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可能是因为他特别爱球,所以每次作文基本上是无球不成文,常常写着写着就写到了“赛场风云”──“徐根宝是个宝(赢球时)”或者“徐根宝是根草(输球时)”。 怎样指出来才能既不伤其自尊而又能不伤害其对写作的兴趣?我开始“迂回”攻击:“瞿轶杰同学,现在应该换点儿‘底料’了!火锅的底料是越老越有味,而作文的底料是越老越乏味啊!本学期六篇作文,你已经请老师看了六场足球啊。盼你离开球场越快越好!──比你还铁杆的申花队球迷徐老师。” 针对他在《马老师其人其事》一文中议论过多,叙事太少的情况,我专门为其撰写结论:“马老师的毅力不是通过他的具体言行表现出来的,而是由你说出来的。你要记住,如果离开了事实,离开了描写,离开了细节,你的议论再好,也不过是美丽的肥皂泡!作文中的议论,犹如烹调时的调料佐料,有它,可以使白开水成为靓汤,但光有佐料并不能煲汤!习作缺乏事实,缺乏细节,老师的结论是‘空空儿’。” 男孩子恐怕没有谁不喜欢武侠小说,所以我借用金庸笔下的一个人物“空空儿”来表达我对该同学的作文喜议论特空洞的看法,但是又特别诙谐。 瞿轶杰同学看到我的评语后,特别兴奋,还为此写过一篇小杂文《“空空儿”诞生记》。他很诚恳地写道:“以前也有很多老师指出我好议论的毛病,但是光吹胡子瞪眼睛,只有徐老师的评语使我觉得又风趣又尖锐,在笑声中使我悟出过多议论的弊端,从而心甘情愿地在写作中避免空谈。” 已考取中山大学的唐丽珍同学曾专门论述徐老师的作文评语:“他批改作文的方法绝不同于其他老师,他的评语总是别出心裁。他敢把批评写得叫你一愣一愣地想半天。谢霆锋、小燕子……我们喜欢的人物都可能是他评语中的例子。有趣的评语使同学们大笑之余,才发现人人都那么珍惜徐老师的评语,从而珍惜自己的作文本,从而重视每一次作文的机会,我们似乎从徐老师的评语那里得到了一些启示,对作文突然重视起来。过去仿佛从没有一个老师会这样关心每一个同学的作文,给那么多那么精彩的评语。” 徐老师果真就比别的老师更敬业、更爱学生、更有水平?那倒未必,只不过徐老师的评语的确“深得民心”罢了。 【案例分析】 从理论上来说,创新总是能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各方面的潜能。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按理应该是大受欢迎才对,可事实却叫人无比的沮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后果呢?毫无疑问,我们的老师应该负起主要的责任。也许就是我们,把生机勃勃、千变万化的个人的认识、感受、联想、审美等格式化了,把活灵活现的人生体验变成了僵死的教条、框架,作文不是发表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是为了考试得高分。试想,一篇没有作者情感在里面的文章,怎么能打动读者呢? 能否在评语上去掉僵化的、陈腐的、没有生气的写作技巧概念的堆积与组合,代之以清新的、孩子们喜欢的、个性化的、对话式的评语,使孩子们能很形象地感受到老师的鼓励与风趣呢? 苦药当然能治病,但裹了糖衣的“甜药”未必就不能治病,尤其是对那些初学写作的孩子而言。徐老师有意识地对作文的评语做了包装,他一改传统的、机械的、空洞的概念陈列,绝对不在文末堆砌诸如“结构完整、首尾呼应、中心突出、观点鲜明、语言流畅”之类的术语,而是因文而异,因文制宜,力求鲜蹦乱跳一针见血。 这其中的关键处就在于文章是给人欣赏的,所以老师应以鉴赏的态度去鉴赏文章的优劣,欣赏其中的精彩,做形象的“贴身肉搏式”的评论,做桃源探幽式的赏析,把真诚与赞赏留在孩子们还不成熟的字里行间,把快乐与希望留给孩子们。 要想使学生把写作文当成一种享受,老师首先就要先享受他们的作文。老师的评语其实就是几句话的小作文,往大里说,就是一篇篇短小的范文。从字里行间,孩子们同样能感受到你的喜怒哀乐,你的酸甜苦辣。你的文风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影响他们,当然,他们得喜欢你,喜欢你的文风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徐老师的评语不仅仅是因为语言的独特清新,也不仅仅是能把学生喜欢的事物、人物都写到其中去,更重要的是徐老师以鼓励为主,正像他自己所说的,他首先不是一个所谓的作文批改者,而是以一个普通的读者的眼光去欣赏、去体会孩子们的文字。这样,他才做到了和学生心贴心,他们的交流才是有成效的,他所写出的评语才会一针见血,才会大受欢迎。
上一篇文章: 小学语文作文优秀教案附范文 :想象作文
下一篇文章: 专家指导高考作文: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