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于一计即可制胜。
主攻一种的前提是要选准,要明白高考并没有特别讨巧特别能博高分的文体,不管哪种文体,写好了都能拿高分,选择的关键要看我们的长处,基本原则当然是擅长什么就选什么,然后勤读勤练,必有所成。同时要坚持“稳中求胜”的原则,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淀也没有某种创新文体的成熟的写作经验,就尽量不要在文体上盲目创新。备考应当十分重视“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基本训练,让学生写出像模像样的“记叙文”和“议论文”来。这对青年学子来说,这也是“基本建设”,可以受用一辈子。
简单地讲,我们绝大多数同学应该去主攻规范的议论文的写作,努力提高理性地分析话题、材料充分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对话题看法的能力,小部分记叙文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去主攻规范的记叙文的写作,努力提高生动而有条理的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应该是中学生的“基本建设”,做好了一辈子都会受益。极少数确有天分且阅读背景丰富的同学主攻能有创意地表达的文学性较强的文体。千万不可不顾自身实际,眼睛都盯着那些被媒体捧上天的创新作文,大家都往一条道上挤。
7.微观指导意识
在高考中如何拿下作文这半壁河山?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平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积累生活、积累思想、积累语言,也就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应是写好作文的“治本”之策。但是,在具体行文的立意拟题谋篇布局等方面还应该有一些“治标”的有效训练途径,文章如何拟题,如何开头,如何架构、如何过渡,如何结尾,如何表达观点,如何陈述材料,如何点题,如何结尾等等要深入研究,微观指导,而不能大而化之。
针对考场作文的特殊要求“修改------升格”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合理利用,以做到“标本兼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写作能力。
8.分层教学意识
由于母语学习的特殊性,写作能力在中学生中呈现出很显著的差异性,少数优秀学生的作品可以达到报刊发表甚至著书出版的水平,他们的优秀是以广泛的阅读、较为丰厚的生活积累知识积淀和不可否认的写作天分为背景的,比如《赤兔之死》的作者就曾读过40多遍《三国演义》,这样的阅读量即使是教师也很少人能够达到,更遑论学生。但是,在为他们喝彩的同时更应该清醒地看到,阅卷场有大量的文章还停留在相当拙稚的状态,如果不能设定一个实事求是的分层教学的目标,势必给我们的作文备考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从素质教育的视野来看,对于没有什么特别的写作特长的中下层面的学生,我们的任务是关注我们的学生最需要的,与他们的终身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思考和表达身边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议论表达的能力,训练议论的表达方式就是训练有效率地思考、有效率地表达。学会写规范合题的考场作文是基本方向,必须注意议论文的写作,以训练议论文的写作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面对优秀生,要教会他们突破平庸,写出个性。所谓平庸主要有这样一些表现:思想上,官样文章,空话套话,政治说教,结论口号;语言上千腔一调,平板苍白;内容上,或缺乏一以当十的典型材料,或堆砌材料、或选例低幼,一味在生活小事上兜圈,器识狭小;结构上,过分模式化,或“考八股”式的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正面论据反面论据),或平面运思,文章内容只在一个“平面”展开,看不出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运思踪迹。文章单薄,面目可憎。
那么,如何写出个性呢?首先要大胆创新,打破固有模式,张扬个性,表现真我。袒露真实的心灵世界,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尽情挥洒情感,品味生活,力戒空话大话套话。
其次材料要典型,一以当十。材料丰富不等于材料堆砌。努力揭示事物的原因,探究事物发展趋势和结果,这样可以治疗“平面”运思的毛病。同时要关注社会,关注改革,感受时代气息,把握时代脉搏;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重大事件,了解科技发展最新成果;探究社会和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作文中注入鲜活,告别陈旧老化。还要丰厚阅读积累,熟读、悟透、用活名著名篇。还要锤炼思想,优化语言,议论追求散文化、诗化。
9.评价导向意识
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尺,它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给学生某篇单独的作品给出一个合适的分数和评语,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学生的激励和引导。一句话,在写作的攀登途中,作为向导的教师的指引将直接决定你的学生未来的高度。因此,每一个评价者在下笔给分数写评语的时候都要根据写作者的具体情况仔细斟酌,在引路、纠偏、鼓励和否定中照准切入口。
我认为,在作文评价方面有两种倾向是最需要规避的,一是盲目肯定,教师对考试作文缺乏明确的认知,不能理性清醒地评判文章,尤其是不能站在考试阅卷的背景下评判文章,仅仅根据文本本身的一些优点大加表扬,例如有学生写“卒子是否重要”这个话题却说要珍惜没一个棋子,而且对这样一个比喻性的话题没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文章既“偏”又“隔”,但却给出58分的高分,显然不利于学生正确看待考试作文。二是残酷打击,教师总是高高在上,站在文学写作作家写作的高度审视学生的作品,容不得学生的稚嫩和浅白,看不到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所有文章统统入不了“大师”的法眼,极度吝啬分数和表扬,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不到一点进步的喜悦和耕耘的快乐,写作没有效能感,长此以往当然难以进步。
10.教师作为意识
不客气地讲,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无序、无法、低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就是教师的无为。虽然教会学生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但语文教师往往对写作教学底气不足,认为语文靠的是长期的滋养,训练实在难有作为,而在语文的所有考点中,对作文最没有信心,觉得写作考的是长期的积累甚至天分,靠复习训练作用不大,认为作文用不着训练,或者说,用不着用太多的时间,花太大的力气去训练,对作文备考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陷入了“作文不可复习论”误区。于是,高三的写作训练面临着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在所有各科的高考试卷中,作文60分的高分值是赋分权重最大的考点,理应最受重视,另一方面,作文备考“不作为”,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心态去碰运气,在考试中屡遭滑铁卢。
吕淑湘老先生生前积极主张“技能拆分”,曾多次以“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作比,反复重申自己的这种观点。按照这种学说的观点,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技能,一种非常复杂的技能。对于那些复杂的尤其像我们的语文技能,只有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吕叔湘先生的这一论断大家都耳熟能详,也可说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最为朴素的启示,可事实上,却从未引起过我们语文界的普遍关注,更少见有真正付诸行动的。叶圣陶早在1942年就说过:“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认为写作的技能必须依赖训练来达成。但我们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不愿意或没办法去进行积极有效的训练,这是教师不作为的第一个严重表现。
教师不作为的第二个表现是满足于提要求,只是不断提出写作的各个层面各种各样要求,但不去研究这些要求的达成策略,不去寻求具体可行的达成方法,写作教学满足于文章学意义上的指导,缺乏微观的更具操作性的方法指引。
作为教师,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首要要知道写作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基础年级和毕业年级都应该保证每周基本有一次写作训练。其次要研究写作教学的方法,给于学生更切实有效的指导。还要在阅读资源的推荐介绍、写作素材的积累引导、优秀习作的点评印发等方面多作为,这方面,我们东莞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总之,只有教师有为,有法,学生的写作才能有效有成。
当然,以上所讲的很多是技术性的东西,也许有些教师会鄙视这样的技术主义的操作,但我们的学生要上大学,我们的任务之一是帮助他们获得进大学的门票。文无定法,考试作文却要“有法可依”。我们并不指望学生写出传世文章,他们要的是“分”,只要过了这一关,新的天地就出现了,他何必要拿出自己的前途去冒险呢?既然考试是我们时下不得不采用的一种制度,既然我们都承认这是目前社会条件下惟一比较公平的制度,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同高考作对。应当清楚:高考不是成人的游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比任何人都深切感受到时下考试形式的严酷与弊端,但是靠发发牢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理性地对待高考,才是探索途径的开始。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文章: 专家指导2013年新材料作文“老人和陌生人的问答”范文四篇
下一篇文章: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与立意的题型概要与非常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