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作文教学被边缘化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处于倍受冷漠甚至可有可无的境地。具体表现在:学生写作多被排挤到课堂四十五分钟之外,写作成为语文学习的副业。教师批改成为应付学校常规检查的手段,有时学生作文上交后两三周的时间还不能批改下发,只有等到学校检查时才会突击完成,对于学生写作指导来说,哪有什么时效性?语文教学新的理论或模式层出不穷,但却极少针对作文教学,优质课评选更是只针对阅读教学,从没听说哪个省市有专门的写作教学优质课评选。
二、作文教学缘何被打入冷宫
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师敢于这样对待作文教学?并不是他们不关心学生的作文成绩,而是他看好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不会因为学生多写一篇或少写一篇,教师多批一篇或少批一篇作文而发生多大变化,甚至作文写的多被批改的多的学生,因为指导不当,考试时作文成绩反而有可能更低。作文教学往往费力不讨好,也成为教学管理者、指导者、研究者回避它的重要原因。
造成作文教学不见效的原因何在?
(一)考试作文阅卷评判不公
中考作文阅卷不能准确反映学生作文水平。决定一个班的学生中考作文成绩的第一要素往往是书写,而非文采。只要书写差的作文不管立意与语言多好,往往引起阅卷老师的误判而被归于二三类卷,相反如果书写好,构思又是中规中矩的保险文,往往成为一类卷。
不管是两个人还是三个人同阅一篇作文,再算平均分,都很难做到公正。一是阅卷速度太快,同看一篇作文的人越多,个人的劳动量就越大,阅卷的耐心就越小。二是有些作文需要阅卷教师仔细审读,耐心揣摩,华丽的词语下是否隐藏着思想的苍白,平实的叙述中是否显示着感情的真挚、体验的深刻。阅卷老师个人的好恶能否真正收起,不戴任何有色眼镜真正平等地看待每一篇作文?其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是在用自己的好恶来评判学生的作文,对于语言表达水平相近的作文,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不怎么会有“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呢?
(二)学生很难自由而有创意地表达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文表达真情实感,欢迎有创意地表达。可是创新作文往往冒太大风险,很少有学生敢拿关系自己升学的中考作文去实验。也没有几个人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的往往是老师或主流社会所推崇的感情与观点,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在作文中编造自己父母双亡,或母亲出车祸的原因,因为善良、坚强往往是最容易打动阅卷老师心灵的东西。
当评价的方法与标准无法更加科学规范的时候,学生中考作文成绩未必就真正反映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当学生平时有创意地表达、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愿望碰到冷冰冰的中考时,就显得太苍白太幼稚了。于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临考前教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的技巧,倒是来得更实在更见效。那么日常的写作训练指导除了应试的技法外,其他都是可有可无的了。挤出点时间背诵古文,做点阅读理解题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教师作文指导不知道什么可教,什么不可教
审题立意可教吗?针对甲题目教师讲解了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可是换成乙题目学生又不知从何下笔了。语言运用能力可教吗?今天给这个学生修改了病句,明天类似的毛病又犯了。
可是,放了一个暑假,回来再看学生的作文日记,却觉立意深刻了不少,语言也准确流畅了许多。不禁纳闷:孩子的写作能力怎么就在不教的情况下提高了呢?
噢,原来是孩子的理解力、表达力,即使不进行作文训练也在提高啊,即使进行了作文训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啊。于是,作文的不好评、不好教,加上某些能力的不可教,就导致了教学实践中作文的可不教。
三、作文教学的出路何在
(一)改革作文阅卷机制
组织优秀教师考取中考作文阅卷资格证。减少阅卷教师阅卷数量,实行责任追究制。
(二)作文与做人结合
培养学生爱心——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真理。培养学生良知,既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也就培养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这正是文学创作的源头。
(三)作文与做事结合
专题类:教学中先安排实践活动,或者针对近期学生某一生活领域的共同体验,安排相关的写作训练。
随笔类:要求学生随时记下生活的体验感受,在随笔交流课上与大家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工成文。
(四)作文与阅读结合
学生的创作欲望有时来自阅读体验,因为阅读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本身即可成为写作的素材,而它又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进而形成创作冲动,因此鼓励学生边读边写或者读后写。
总之,作文能力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责任,作文教学应该引起教学的管理者、指导者、实施者的共同关注。
上一篇文章: 语文专家为中小学生高分作文开处方
下一篇文章: 九成学生不会写议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