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诊所:茧 |
|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6/3/10 21:22:56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
|
茧(56分) (标题简洁,富有象征意义) 磨刀的李师傅已经上了年纪,他的铺面藏在窄小的巷子里,来找他磨刀的人能从最深的巷子里排到巷子口。(开篇简明,交代背景,引出下文。) 李师傅去年收了个小徒弟,跟着师傅学了一个年头,年轻人的手掌上覆了一层层薄薄的茧。前两天,那年轻人跑了,不干了。(简明扼要为后文做铺垫。) 我捏着一小叠调查问卷,坐在小板凳上,看着李师傅磨刀。(这一句和前文衔接不够紧凑,“乘”得不是很恰当。)这是我最近的研究课题,调查中国人的敬业率。(按语:引出话题)对于盖洛普公司的那份调查结果,我是不愿承认的。中国人一辈子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地奋斗在工作岗位上,敬业率怎么会是最低呢?(结合材料,提出疑问,引出下文。) 于是我老找李师傅。他干这一行,少说干了三十年。 “你瞧瞧我的手。”听完我的愤慨陈辞,李师傅把他的手掌递到我面前。(该段有错别字,是“陈词”不是“陈辞”。) 我有些懵。困惑地瞧了一眼,那是一双布满细细皱纹的手,像是由一块做成千层饼的生面团捏成。(“懵”字后的句号应改为逗号,不然后面一句话没有主语。另外,这个比喻形象却不够恰当,语言还需精心组织。)我又看了几眼,这才发觉异状: “您——您手上怎么没有茧?” 李师傅脸上露出一个笑容:“原来是有的,厚厚一层,几年后茧子就磨没了。长茧、磨平,这么几十年,我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回啦。”他轻轻叹了口气: “现在得人心不在事业上,手头干着活,心已经飞远了咧。长了薄薄一层茧,就飞走了。”(这一段不需要另起一段,顶格写。) 我一怔,看了看手里的调查报告。与敬业率的可怜数值恰恰星相反,中国人的跳槽率高得惊人。(这里的“调查报告”后面的句号改为冒号更为合适。) “不爱这份活儿,走的时候就只能留下茧子了”李师傅最后说。(这句话意味深长,富有哲理。) 我想起上一回见到李师傅的徒弟时,他总是在搓着自己的手掌,大概是始终不习惯那些茧。他对这份工作没有爱,更谈不上敬业,学习磨刀恐怕只是为了糊口。而全中国又有多少人在工作岗位上挥洒汗水,却从未从中得到快乐,心中只余忍耐、焦躁、麻木或苦闷。(从身边小事拓展到社会现象,由小入大。) 梭罗《瓦尔登湖畔》中有这样一个寓言:一个工匠想做一柄最完美的权杖,于是他日夜不息,任时空流转百年,最后那柄权杖,成为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这便是敬业。正如纪德所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引用寓言和名人名言,佐证观点,材料选择较为恰当,符合文意,可见平时阅读面较广。)我想那位工匠一定是爱着他的茧的,倘若说权杖是他为事业奋斗不息换来的奖励,那么掌心中几经重生的茧,便是他敬业者的勋章。(这个比喻生动恰当,很好!) 桑塔格说:“我写作,不是因为那里有读者,而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文学。”李师傅笑说他没有这么高的觉悟,他的快乐与自豪感缘于磨出的利刃闪着的光辉,也来自顾客的好评,因此他爱这份事业。 我想所谓敬业大抵如此了。希望那位小徒弟有朝一日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能为之长茧也心甘情愿。(结尾没能很好地升华主题,草草结束,不尽如人意。) 总评:文章以小见大,运用多种描写方式,故事叙述生动,而且观点清晰,立意深刻。语言质朴无华,道理却引人深思。整体行文较为流畅,能够合理引用典故、名人名言,可见阅读较为扎实。丰富的阅读量是写好作文的必备条件,想要作文拿高分,就尽情徜徉书本的海洋吧! (坪山高级中学许芳菲老师 点评)
上一篇文章: 作文诊所:论中国式敬业魂
下一篇文章: 作文诊所:“知”而后“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