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②(以材料中的关键词为题目和主题,简洁而有内涵)
(议论文 1044字格)
《大学》有名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止于至善”,正合弘一法师所书“知止”之义。而我亦以为,我们应该止于至善。(引用材料,简洁入题)
只是,我对“止于至善”的理解,与典籍稍有不同。典籍认为,“止于至善”是“处于最完美的境界”之意。我则认为,“至”是动词“到、往”之义,故而“止于至善”应作“处在往完美境界”解。所以我理解的“知止”,是“追求完美境界”的意思。(阐释“止于至善”是什么)
人生应“止于至善”,追求“最完美的境界”。(第一层观点,这段也可以放在下一段开头,作为段首中心句)
世上本无“最完美的境界”,因为境界的完美是无穷尽的,并不存在什么是“最完美”的。但我们确实可以追求“最完美的境界”——不断追求完美境界的生命,是不断走向完美的生命;而这不断走向完美的生命,不正是“最完美的境界”吗?所以古人说“止于至善”,并非指达于至善之境,而是教谕我们要积极求善,永不止息。孔孟并非完美,可他们一生汲汲追求善境,所以我们称他们为“圣人”,觉得他们是完美的生命。德兰修女并非完美,可她一生行善不辍,所以我们称颂她她为“圣母”,觉得她是完美的生命。这些,都在启悟我们要“止于至善”,去追求完美境界,以达至生命的“最完美境界”。(说理,举例,论证了追求“止于至善”的生命是“最完美的境界”)
可是,时下世风,不是“止于至善”,而是“止于至俗”。(第二层。转折,指出当下世风是“止于至俗”)
钱理群先生曾说当代中国正处于信仰崩塌的时代。大哲学家韦伯则将现代社会称作“众神时代”——人们越来越只考虑现实与私己,越来越缺失精神追求和信仰的“无神时代”。在这样的世风下,浅薄、庸俗的信仰与价值观盛行于世,而“止于至善”的精神,却萎靡落寞。最近人人网一份调查显示,70%的“90后”认同“傍大款”。如果这份调查是可信的,那么就太可怕了。“傍大款”与“至善”无缘,而与“至俗”为伍。当本该高昂的信仰和价值观向低矮的功利主义匍匐,则整个社会将陷入深重的精神沉沦。当我们的多数年轻人抱了这样一种“止于至俗”的信仰和价值观,则我们这个社会危矣!(剖析这种“止于至俗”世风的根源)
欲治“止于至俗”,必扬“止于至善”。(第三层,怎么办。这段也可以放在下一段作段首中心句)
“止于至善”是当下“止于至俗”世风的解毒剂。但是,任何时代的移风易俗,都需智慧和耐心。治疗“止于至俗”的世风,也需要智慧和耐心。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营造“止于至善”的社会风尚上。一方面,整个社会应该通过长期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使人们明辨善、俗、恶,从而摒弃恶俗、追求至善。另一方面,国家应该通过政策、法规等弘善劝俗惩恶,倡扬“止于至善”风尚。如一些地方设立“见义勇为基金”,又如国家正在进行的“反腐风暴”,再如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这些都能起到激浊扬清,匡正社风的效果,都能导人“止于至善”。(剖析如何营造“止于至善”的社会风尚)
苏格拉底甘做一只“牛虻”,去“叮咬”患病的雅典城,使它重新精神起来。身为华夏子民,我们也应如苏格拉底般,做一只“牛虻”,去“叮咬”我们这个患病的社会,来使它振作精神,“止于至善”,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以提倡作“牛虻”来促使社会“止于至善”作结)
上一篇文章: 作文诊所:“知”而后“止”
下一篇文章: 作文诊所:吾心初始,不忘归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