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饭与吃饭
金陵中学高二(15)班 俞雪儿
“今天晚上会吃什么呢?”我心里这样想着。“晚上有事不回来吃了,你自己弄吧。”打开手机,是这样一条短信。于是开始用电磁炉下面,用微波炉热菜,在等待的时间里发呆。
小时候在老家是没有这样的炉灶的。那时候烧的是蜂窝煤,装在矮小的煤炉里,老家的方言叫它“炭炉子”。这种炉子是筒子形的,上面有一个圆面用来支撑各式各样的锅,中间是一个圆柱体一样的洞,用来装煤,在底部有个小洞用来倒烧剩下的煤渣。每到冬天,早晨的时候奶奶便会叫二姑妈起来生炭炉子,然后二姑妈就会拎着炉子走到街上,烧几片小木片扔进去,用钳子再夹起三五块煤球放到炉子里,过一会就会飘起白白的烟,很呛人,也很熏眼睛,但我喜欢站得远一点闻它的味道。大街上到处都是这样飘着烟的炉子,旁边站着不知是谁家的媳妇。到了饭点,我经常跑去看二姑妈或者二姑父炒菜。这炉子太矮,他们总是佝偻着身子才能够到锅里的菜,但它对我而言又是足够高的,这样的高度我的手刚好可以放在锅边取暖。等到亲戚烧好了菜,几家人围坐桌边一起吃。
长大了,上学了,我就又回到了南京。住在单元公寓里自然是不能烧炭炉子的了——每家每户都用罐装液化石油气。不过没人愿意用这么冗长的说法,我们都管它叫煤气。每当爸爸骑车带着我去换气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快乐。我觉得换气的地方很神秘,很多很多瓶子一排一排地放在红砖砌的厂房里。每一次去换气我都有一种探险的感觉,而用上了天然气,我也忘了去那里的路怎么走。
看着妈妈把菜倒进锅里,“嗤啦”一声,红色的火光映着她的脸庞,很温馨的家的感觉油然而生。不过,家里吃饭的人,最多也只有四五个,不似小时候,十几口人围坐一桌。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初中毕业。上了高中我又搬了家,进了南京城,用起了天然气。天然气的好处很多,最明显的就是环保。生活水平提高了,在家吃饭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我知道,他们工作忙,回来烧饭很累。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或许将来的某一天,电炉、太阳灶什么的成为普通的家用灶具;或许会有更先进更环保的,将这些旧灶具通通淘汰;或许,大家都不在家吃饭了。
点评:社会的进步往往先从衣食住行中体现出来,从一个角度讲,这也是最有含金量的进步。从“煤炉”到“液化气”,再到“液化气”“微波炉”,每次烧饭用具变化的一小步,其实都是社会前行的一大步。本文作者除了立意上“以小见大”做得好以外,还有更“见微知著”的眼光——在社会进步的惊叹中,作者在思考“人情”变化带来的稍许遗憾。其实作者是在呼吁物质和精神一起进步才叫和谐。本文语言清新而略带老练,不拖不空,朴实的风格和“坊间变化”这一主题更搭配。 指导老师:王守明
上一篇文章: 【国庆作文】妈妈的旧相册
下一篇文章: 【国庆作文】国庆60周年阅兵观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