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版权申明

网络信息 | 家校互动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新华教育 | 人民教育 | 新浪教育 |


祝福 | 帮助 | 网址 |
网站社区 | 媒体报道 | 同行作文 | 作文点睛 | 教师频道 | 资讯频道 | 英语频道 | 搜狐教育 | 腾讯教育 | 网易教育 | 留言 | 链接 | 旧站 |
最新公告:     冠华作文网署假期间作文稿酬双倍!  [ghzw  2011年7月6日]            冠华作文网录用的作文、论文稿酬翻一倍  [ghzw  2011年6月13日]            冠华作文网发布征集令  [ghzw  2011年6月3日]            请大家到新网站注册,登陆发表作文。  [ghzw  2011年5月2日]            冠华作文网新年发红包了啦!  [ghzw  2011年1月20日]         订阅: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普通文章 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
普通文章 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
普通文章 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
普通文章 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
普通文章 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
普通文章 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
普通文章 2025年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
普通文章 2025年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
普通文章 2025年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
普通文章 2025年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

图片主题


2024年高考…

2024年高考…

2024年高考…

2024年高考…

热门文章

 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
 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
 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
 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
 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
 2025届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
 2025年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
 2025年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
 2025年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
 2025年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

推荐文章

 [图文]冠华作文网特别推荐…
 [图文]冠华作文网特别推荐…
 精典推荐:2011年各地高考…
 [组图]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
 趣连2010年高考作文题:说…
 高考理科状元复习经验:高…
 网友歪评2009年各地高考作…
 高考文科冠军支招:提前规…
 中考满分作文及点评
 高考状元:我上清华后的三…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考后点睛 > 真题猜想 > 正文         ★★★
 
冠华作文网2014年高考作文真题猜想(241):“结  论”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3/8 8:40:06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745)我要投稿

一、作文指导:

题目再现:

18.请以“结论”为标题,写一篇文章。(70分)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提示:

本次质检作文题属于概念型题目,这类标题本身就是题眼,就是立意重点。“结论”一词,它本身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的暗示,因此审题限制小发挥的空间大较大,但同时又容易造成内容空泛不着边际的现象。审题立意时,要理解这个词语或概念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切入题意的深层。

这里,我们首先来弄清楚什么是“结论”。“结论”是从一定的前提推论得到的结果;是对事物的做出的总结性判断。注意,它是推论出来的结果、是总结性的判断,而“总结”则比较侧重过程性、实践性。

我们知道一个结论的形成是建立在推论判断的基础上的,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理论或信条确确实实是科学的领先的,因此,它常常是带有一定合理性的因子,一般而言,形成结论的是不能或很难随意变更的。但我们知道由于结论的形成受到时间、空间、地域、人事及科技水平、认知条件甚至世界观人生观等条件的制约,世易时移,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前进,它们就会丧失科学性;如果在推论的过程中出现逻辑性的错误,那么这结论本身就已经是荒谬的了,因此要批判地分析,不盲从、不轻信,要用科学的精神、批判的眼光审视所谓的结论。人类社会要前进,科学技术要发展,离开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是不可想像的。古人云:"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很有道理的。

明白这一点,你可能就知道这篇文章改写什么了。

立意提示:

从结论的形成是建立在推论判断的基础上的,可以写成要相信科学,不盲目相信谣传。如有些同学写到的抢盐风波。

从结论的形成受到条件的制约,要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不迷信权威。如有些同学写到的“我们相信权威,我们更相信真理。”

歌颂敢于推翻权威结论的人的勇气、智慧。如有同学写的正是不断有人敢于挑战权威才有了今天的进步。

权威也会出错,也会出现黑暗的颜色,也会被挟制被利用。我辈更应警惕,不要轻率对事物下结论。

敢于向权威挑战需要非凡的勇气,要以大无畏的精神质疑权威的非法性。盲目追随权威的人都不是正直的人,也不是人格意义上的挺立的人。

正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所凭依的。正直的人做人踏实,不正直的人做人盲目,正直的人敢于挑战权威,因为在他心中没有所谓的权威,只有所谓的真理。

……

文体提示:

从考试说明及考试样卷看,今年高考作文特别强化文体意识。 “符合文体要求”,指的是考生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并用这种文体来写,就必须按这种文体的要求规范地进行写作。比如:

写记叙文就要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和抒情。写这种文体的文章,一般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交代清楚。

写议论文,则要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论证方式,阐述事理,辨明是非,表明作者的立场、观点,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议论文中也可以有记叙的成分,但它是作为论据出现的,是为说理服务的,能阐明观点,支撑论点即可,不必详细展开,其运用又是有别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写议论文,应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

写作误区:

“心灵鸡汤“类的文字:这类文章通常先用一大半篇幅叙述一个纯美的故事,然后在结尾处进行议论,用以揭示故事的主题意义。这类文章除了首尾两段议论外,中间叙述故事的部分占很大篇幅。考试中,是得不了高分的。

一味追求所谓语言优美,忽视写作内容类的文字:这类文章通常大量引用优美诗句,或背诵一些所谓优美词句堆砌成文的。这次打了一篇25分的作文,即属于此类。

堆砌材料、通篇都是正确的废话类的文字:这类文章大段大篇引用、通篇堆砌材料,文句花哨而实质内容贫乏空洞,一些表述或比喻看似生动活泼而实则毫无道理,这是极不可取的。

常识错误,语言硬伤类:这是考生文章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也是给阅卷老师留下极不好的印象。对于所举例证,能准确知道其出处就涉及,否则,就不提;对于名言类引用,不能确保归属权就不要提及人物名字。如把“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归属权写成王维;把“陋室铭” 的归属权写成孔子。还有写刘翔08年奥运会,鸟巢里“八千多观众,十八万只眼睛”注视着刘翔。这些错误让人啼笑皆非。

其它不一一赘述。

小结:

审题,切忌写离题、偏题文;蓄材,贮备鲜活、生动的素材,但也不要跟风   一窝蜂;语言,准确、鲜明、生动,渗透哲理,展示知识面,巧用修辞,化用、引用古诗词,名言警句和典故;内容,有血有肉,言之有物,围绕中心写具体;体裁,不写“四不象“的文体,议论文要有鲜明的论点,充实的论据,精妙的论证方法。记叙文应体现“六要素”,讲求记叙的方法,讲究表达方式。

评卷说明:

本次作文,一些符合文体,有一定思想,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有一定思辨能力的文章打给较高的分数。目的在于倡导健康质朴、言之有物的文风,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得到某种启示。

 

二、升格指导

结   

“结论”,是对一种事情或一个事物做出的结论。【“一种”修饰语不对】

一般来说,“结论”是不可更改的,因为这是前人的经验论述【改为“经验总结”或“智慧结晶”】,一般来说是正确的。你看这“结”字就知道了:“结”字的偏旁是“纟”,这就像拿根绳子把它扎紧了并不轻易拆开,这个“结”字是对“结论”最形象的描述。

可是,“结论”真的都是正确的吗?真的无法重新“拆开”、重新“扎”好吗?

我看未必。

当初欧洲宗教提出的“地心说”结论不也被“异端”伽利略推翻,并提出“日心说”原理;尚未被了解的美洲大陆第一次被发现,土著居民不也被麦哲伦下结论为“印第安人”【吗?】;人人信奉“人是上帝造的”的坚实理论不也被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所粉碎【吗?】……

【出“日心说”的是哥白尼,发现美洲大陆的是哥伦布。为了句子的正确,此处改为反问句。】

      瞧,“结论”并非都正确,只是揭开它的“结”费些力气罢了。

     “结论”也并非都不可更改,只要找准方法,“结”可以轻而易举任你“拆”。

     当年,我国正处在解放初期,物资缺乏、科技落后。当苏联撤走了前来帮助的科研人员后,西方有人下结论:【“】中国不可能自己造出飞机!” 【这句少了前引号】可是,经过科学家的日夜奋斗,经过众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前面写“飞机”,这里写“原子弹”,改为 “中国人就是不信邪,经过一代代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的努力”】看,我们不只是要造飞机,我们还能研制出原子弹!这马上使前西方人的“结论”土崩瓦解!原子弹、导弹……“东方红”系列卫星升空、“神七”上天……【“东方红”“神七”应加引号】中国的综合国力正日渐强大,成为雄踞东方的大国!

     看来,“结论”也并非想像中的坚固啊!【“像”应为“象”,要注意两个字的区别】

     美国贫民窟里的一对姐妹,在失去父母后被下结论:不会有出息。可是,姐妹里的妹妹靠好心人的帮助,在对哈佛大学的无恨【无限】憧憬下、【,】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成为哈佛的学生,她终于可以摆脱别人对她下的“噩运结论”,开启人生中的新篇章!她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我是怎样上哈佛》,这本书已经连续几个月占据畅销书的榜首了。

看来,什么样的“结论”都可以重新“拆解”,只要你找对方向。就像梦想只要被汗水浸染,终会开成绚烂的花朵一样。

有梦想,找方法,“结论”在此又何妨?【这句话表意不清楚,“貌似正确的‘结论’重新‘拆解’又何妨?“】

【简评】这篇文章文体特征鲜明、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段落安排合理。符合议论文文体特点,观点鲜明、论据比较充分使用合理。文中对“结”的解释很形象。

硬伤:材料欠斟酌,如:①提出“日心说”的是哥白尼,发现美洲大陆的是哥伦布,麦哲伦是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②“西方有人下结论:中国不可能自己造出飞机!”,“经过科学家的日夜奋斗,经过众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前后文脱节。③贫民窟里的那对姐妹最好写出名字,以增加说服力。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多了些,文中一些感叹号都应改为逗号。

升格提示:①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尽量真实;②主体部分三个层次应使用层递式;③这篇文章只写到“结论”可以拆解,如能在理性分析为何可以拆解、怎样拆解多做点功夫,效果会更好。(793字)

结  

高三是一道坎,跨过去了,你就是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如今,我是一名高三学生,在家里成了焦点人物,备受照顾。

每天回到家中,妈妈都会为我准备丰盛的饭菜,吃完饭我总得吃上一个苹果,妈妈说健康的饮食才能够有强壮的身体备战高考。苹果都是爸爸从附近的超市购买的,他总是挑进口的买,一斤几十元,爸爸妈妈都让我自己一个人享用。

后来爸爸总是挑了磕碰了的苹果,买回家后妈妈总是生气地责骂爸爸办事不力,但爸爸只是笑了笑,承认过错,妈妈怕苹果坏掉,总是洗净后把苹果吃了。

我一直怀疑爸爸为什么不懂得挑新鲜的水果,所以决定悄悄地跟踪爸爸,一探究竟。来到超市里,我远远地看见父亲站在水果摊面前拿起苹果仔细端详,而后又放下苹果,挑选另一个,“奇怪!爸爸这么认真地挑选,怎么可能每次都犯同样的错误”我在心里纳闷着,最后父亲挑了一袋的苹果来到前台结算。回家的路上,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爸爸停住了脚步,我见状赶忙躲在一旁的大树后边,悄悄观察他,只见父亲从袋子里取出两个苹果,用力地碰撞了一下,他笑着把苹果又装回袋子里。此刻我心中的疑团全部解开,原来如此,我暗自高兴着,准备揭开爸爸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爸爸,你在干什么啊?”听到我的声音爸爸转过头来笑着说:“刚买回苹果,一起回家吧。”

爸爸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幸福,我问道:“爸爸,你为什么要碰坏苹果?妈妈回家后又该生气了。”爸爸一脸惊愕,半会儿回过神来,抚摸着我的头笑道:“你都看到了啦?爸爸故意这么做的,妈妈总是不肯听劝,她总是把苹果留给你,不舍吃,我这么做她就不得不吃掉“坏的苹果” 了,你说是吧?”【注意,使用双引号,引用部分如需加引号用单引号】说完,我们都笑了……回到家后,我发现妈妈还是和往常一样责备爸爸,一样吃了苹果。我知道这是爸爸对妈妈的爱,一种默默地,不被察觉的爱。

此次的跟踪活动让我得出了一个结论,爱无声无息,时刻飘荡在空气里。爱的行动或许简单,不易被察觉,但我们要有放大镜的精神去察觉生活中不被发现的爱。如果我们彼此相爱,那么社会上就少了一些罪犯,多一些安全;少一些寒冷,多一些温暖。【这一段下去,分数也跟着下来了,特别是最后一句太勉强了。“跟踪活动”一词也用得不得体。建议改成:此次的“跟踪”让我得出了一个结论,爱不需要轰轰烈烈,也不需要海誓山盟,爱是—种付出,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地为心爱的人付出一切,就像妈妈对我,爸爸对妈妈一样。】(830字)

【简评】写记叙文就应该符合记叙文的文体特征,这篇文章做到了。本文有几个亮点:一是开头设置悬念,增加情节的波澜;二是恰当综合使用了多种描写手法;三是以小见大,通过一件小事揭示爱的主题。难能可贵的是只发现一处标点明显错,其它几乎没有发现错别字可以扣分。

硬伤:本文最后一段是败笔,可能是担心被判离题,这考虑是对的,而且很有必要,但毕竟有画蛇添足之嫌。一些细节的处理略显幼稚。另外,要注意保持人称的一致,如用“爸爸”就不要用“父亲”。

升格提示:

1.第三自然段“买回家后妈妈总是生气地责骂爸爸办事不力”一句,“责骂”太重了,可以改为“责备”;“但爸爸只是笑了笑,承认过错,妈妈怕苹果坏掉,总是洗净后把苹果吃了。”这里如果能更进一步细写会更好,如妈妈责怪爸爸时,爸爸怎样笑?(如用“狡黠、得意”,因为爸爸耍了“小诡计”而且“得逞”了,但又不能让妈妈知道) 爸爸看着妈妈吃苹果的眼光怎样?(这个很重要,设想一下,爸爸的目的达到了,这笑容应该是……)

2. 第四自然段, “我一直怀疑爸爸为什么不懂得挑新鲜的水果。” 爸爸一直买回坏苹果,让人不可思议,这里应做些铺垫,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进行。如:我一直纳闷一直买回坏苹果的爸爸,为何每次都自告奋勇地争着去买?爸爸是个认真的人为何总是买回坏苹果?这些疑问就是你想“一探究竟”,这样过渡更自然,人物形象也就更鲜明了。

3.倒数第二段,“我发现妈妈还是和往常一样责备爸爸,一样吃了苹果。”最好补上“爸爸还是和往常一样……看着妈妈吃……”,还可以加上我“抿着嘴也笑了”这是一种知道真相后,为一家人的和睦相亲相爱会心的微笑。

4.称呼应尽量保持一致,如一会儿用“爸爸”,一会儿用“父亲”,两者虽然同义,但还是保持一致好。另“父亲”一般用在比较庄重、严肃的场合;用“爸爸”显得比较亲切,建议都改成“爸爸”。

结   

8月20日这一天,莫莫的世界黑白完全颠倒了。她接到了她最讨厌的高中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在这个村里,人们都相信这样一个结论:那学校很糟,教学水平很低,培养出大学生的几率几乎为零。【“三年前的8月25日这一天”以便突出时间的推移,最后一段相应修改】

莫莫哭了足够吃五顿饭的时间后,打开房门,用抽泣着的声音对爸妈说她要去那读书。不顾七姑八姨、表哥表姐的劝阻,莫莫来到高中学习。她立志,她要打破那结论,用自己的努力成果来告诉村里的人,他们都错了。【为保持全文语言风格的一致性,改为“三表哥四表姐”】

于是,晨曦间,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娇小女生骑着自行车上学的身影,早早地来到教室,制定出一天学习的计划安排表,满意地贴于桌角醒目之处。迅速地拿出课桌里的英语书,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向操场主席台,大声地朗读英语课文,台下的小草全市她忠实的听众,每天半小时从不失约。莫莫的理想是当英语翻译家,她,为之努力奋斗着。她,时刻告诉自己,要打破那个人们习以为常的结论。【 “习以为常”一词用错,改为“奉为真理”】

第一次考试,莫莫以自己的实力战胜了其他546名的同学,拿到了年段第一的名次。她欣喜地把这个消息告诉爸妈,在场的表哥听完后,很不屑的笑了。“莫莫,你所在的那所学校可是本科上线率为零的学校啊。”莫莫的欣喜之情僵住了,高举的手僵在半空中。她含泪转身回房,立身于镜子前发誓,她一定要让表哥佩服她的,我在的学校,一定能够出现一个上一流大学的人,那人,就是我。

接下来的学习中,莫莫更加努力了,为了节省时间,她不顾家人亲友的劝阻,在学校寄宿,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生活。教室的第一盏灯总是为她而亮,最后一盏灯亦为她而熄。她曾算过,每天,她比同学少睡3小时,少玩了2小时,她坚信,所有现在付出的努力在高考后终会获得回报。一次次的年段第一,已经使她变得更为上进进的拼搏,【这句没看懂,原句照录】一次次的难题挫折更坚定了她取胜得决心。三年如一日,最后,莫莫成功了,她是从那所高中学校里走出来的唯一一位大学生。

手拿着录取通知书,她哭了,她做到了。“那是一所糟的学校,教学水平很低,本科上线率为零”这一“结论性认识”再次浮现出她的脑海。她放下心仪的录取通知书,走进房间,在纸上写道:“奋斗,才会出成果。环境不会决定人的一生。只要努力奋斗,在哪都一样。”这是莫莫高中三年的来的结论。

无疑,村里人的结论被推翻了。

8月25日这一天,莫莫的世界色彩斑斓。【“三年后的8月25日这一天”】

【简评】本文基本符合记叙文的文体特征,首尾呼应,结构比较严谨。文中细节描写、心理活动描写都比较成功。成功运用第三人称描写,方便叙述。语言运用较好,有些诙谐,又恰到好处。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