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不仅有研究课题、带研究生,而且越来越多的学校规定,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这对本科生教育来说是好消息。因此,教授、副教授数量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的科研实力和教育实力。
(3)学校设有多少博士点、硕士点及博士生、硕士生人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校的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
(4)是否设有研究生院,每年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篇数多少。当然要考虑到基础学科的研究周期较长,论文数量相对会少些。
(5)毕业生社会认知度及毕业生就业率。
为什么说正确运用以上指标加以分析、区别、比较,难度有点大?因为对高校作综合性实力排名或说作综合区别、比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因为它起码需要一套系统、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等等。简单来说,哪个学校多一个重点学科综合实力就一定会强一些?哪个学校多几个教授博导其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就一定会强一些?肯定不能这么简单的类比。但相对来说,以上指标对“985工程”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作用要小一些,而对一般本科高校的作用要大一些。
2.有一定可信度可用度的资料
客观全面公正准确可靠的资料,非权威部门、机构(即官方)发布的信息莫属。但由于权威部门、机构(即官方)发布的可用信息有限,就必须将社会组织(个人)即非官方发布的信息和有关专家、学者或有智人士所著、所编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书籍作为补充。
(1)关于大学排名的资料。我国由社会组织(个人) 即非官方发布的中国大学综合排名及分类排名,影响力最大、持续时问最长的当属《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建于1992年,专事中国大学评价研究。自1993年起,课题组开始发表年度大学排行榜,至今已有14年;由武书连任组长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是我国研究中国大学评价课题时间最长的研究集体。
(2)国内另三家有影响的大学排行榜发布单位分别是:网大(始于2001年)和中国校友会(始于2003年)以及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联合完成的2006年以来的《※年大学评价报告》。
(3)“大学排行榜”可以作为择校参照吗?有些“大学排名榜”失之科学和客观,如能正确看待和理解,对填报志愿也有帮助。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各种“大学排名榜”的出现,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尽管目前国内关于高校的排名榜很多,排名的依据和参照因素不尽相同,调查的范围大小不一,因此有些“大学排名榜”不免失之科学和客观。对高考考生来说,如果能够正确看待各种排行榜和理解它们的意义,对于填报志愿也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这些排名榜几乎都引用各所高校的科技论文在国际上的发表数量和引用次数作为大学实力的比较标准,从客观上反映出一所高校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水平,但对于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水平却难于体现。同时,衡量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仅从“学术水平”来评判是不够的,还必须包括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办学经费、学生质量、学生就业情况等。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曾经建议,家长在为孩子择校时,“大学排名可以做适度参照,但不要光看大学排名,还要仔细考察所报考的专业”,这主要是由于“有的大学综合排名高,但是在某一专业上未必强,而有的大学某专业很强,但综合排名略后”。他建议,家长可以关注各大学高考咨询时的专业介绍。而广东一些高校的就业办负责人则建议,对于面临升学选择的考生来说,各种大学排名榜,可以在大体上反映某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对于“哪些学校是重点”,考生不妨参考一下“211工程”入围高校,因为进入“211工程”的高校,都经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严格评审,具有较强综合实力。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高校和专业,不要盲目崇拜大学排名的位次而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选择某些专业实力强的高校。较强的专业实力不仅为你将来的专业学习提供一流的师资,更能让你有机会触摸到该专业最前沿。毕竟,选择专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选择了未来的职业。
3.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报考资料。
(1)高校投档分排名——院校调档线。
各省、市、区招办在投档过程中,将填报了该校志愿且成绩在批次线上的考生档案,按总分(高考总分与政策性照顾分值的总和)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按院校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进行第一志愿投档后,会自然形成的院校调档最低成绩标准。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的调档分数线。这条线,各省市区招办和社会各界通常称之为投档分数线,院校则称之为调(或提)档分数线。院校调档线的产生是主要由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以及诸多因素所决定的。笔者认为,这是一份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选校资料,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比学校综合实力排名的作用还要大,理由在于:……
④ 高校投档分排名的简便性。高校投档(录取)分排名的的资料易于收集,几张报纸,加一份反映分数排名变动原因的表格,就算完事,真是简单方便实用。更何况我国权威部门、机构(即官方)没有发布全国高校的综合性实力排名。
但是高校投档(录取)分排名也存在三大问题,这也可能是许多考生及家长不习惯用此资料的主要原因。① 高校投档录取分的分数波动非常大,经常相差十余分甚至几十分(尤其是存在“大小年”的学校,同时,这里的分数主要指相对分数---两线差,即用学校投档分减去各地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所得到的差值),那么造成学校的排名差异就非常大。② 经常有许多不同层次的学校其分数线一样,也就形成了学校投档分排名的相同。③ 常有层次较低的学校由于其投档分数高造成其排名靠前的不真实感。笔者认为,搜集3~5年的当地学校投档分排名,就基本可以解决这几个问题或者可以减轻这几个问题存在的程度,再综合利用以上所介绍的资料就可基本达到目的。需要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的是,利用高校投档(录取)分资料,要动态地去看,而不要静止地去看,切忌简单的照抄照搬。
(2)近3~5年心仪高校的录取分(录取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备选学校一般不应少于20所。一般来讲,一个大学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在社会上以及广大考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都是比较稳定的。大多数学校的录取分数也是比较稳定的。参考学校录取分数线,一要结合学校的历年招生计划,二要结合本地历年一、二、三本线,三要注意考虑大小年、三角年的因素。考生应根据往年各院校的招生计划和投档线,认真分析自己可选择哪一层次的学校。
(3)近3~5年各地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这主要用于选择学校时预测学校录取分。
(四)
如今,我国高校总数达到2300多所,要从这些高校中挑选出就那么几所甚至一所来,同时还要参照学校的录取分和自己的成绩或名次并与之相匹配,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有些高校在办学层次上都一样,如同是“211”和“985”工程院校,或都属于一般本科或专科类的院校时候怎么办?
具体落实到要选哪些大学时,在估计成绩能达到录取的前提下,再来选择哪些院校是自己喜欢的,因为每个人选择大学的角度都可能不同,要么是看中一所大学名气、要么是看这所大学有没有我喜欢的专业、要么是看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的选择,大学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把大学的选择范围一步步缩小;如果不是这样又如何呢?
选择目标学校一般分为有目标方向的选择和无目标方向的选择两种,当然,不排除两种选择交织在一起。如刚开始是有目标方向的选择,在选择中处处碰壁,就变成无目标方向的选择了;又如刚开始是无目标方向的选择,在选择中处处随心,就变成有目标方向的选择了。不可否认,有目标方向的选择难度小一些,无目标方向的选择难度大一些。
1.有目标方向的快速筛选学校
(1)以地域为目标方向的快选
现在是改革开放的年代,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于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地方大家都愿意去,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也就是北京的学校最多本科达58所,即便是一本分类别也只有30余所,按照“海选”学校的技巧,先后分别用三差法、招章法进行筛选,可能很快就只剩下5~10所了,再用预测校线的方法进行精选,并结合录取规则的制胜技巧,最后综合考虑确定1~2所。
(2)以学校为目标方向的快选
以学校为目标方向实际上是以学校的类别为目标方向进行选择。如有些考生偏向报考财经类院校,有些考生偏向报考语言类院校,有些考生偏向报考政法类院校,有些考生偏向报考石化类院校,……大多数类别的院校都不太多,可能就是理工类院校特别多;如果是报考本一批的考生比较好办,按照上面所介绍的划分为3~4个层次(或档次),学校就不会多了。
再按照“海选”学校的技巧,先后分别用三差法、招章法进行筛选,可能很快就只剩下5~10所了,再用预测校线的方法进行精选,并结合录取规则的制胜技巧,最后综合考虑确定1~2所。
如果是报考本二批的考生则按照下面“无目标方向的快选”中的方法进行。
(3)以专业为目标方向的快选
许多专业经过一本、二本、三本的划分后,所开设的学校就不多了。但是,还有些专业如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开设的学校还有许多,尤其是二本的考生,怎么办?如英语专业,首先考虑你是侧重于语言类(专门)学校如北外、上外、广外等,或综合类如北大、复旦、南大、浙大等,或其他的学校。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首先考虑你是侧重于综合类学校如北大、复旦、南大、浙大等,或理工类学校如清华、北航、哈工大、华科大等,或其他的学校。其次考虑地域的因素,你是侧重于直辖市、省会城市,还是其他。这样一来,一般就不会多了。简言之,所选学校不超过50所,就可按照“海选”学校的技巧,先后分别用三差法、招章法进行筛选。如所选学校超过50所,就参照下面的“无目标方向的快选”中的方法进行。
2.无目标方向的快速筛选学校
有些考生和家长对选择学校完全没有目标方向,怎么办?报考本一批的考生比较好办,按照上面所介绍的划分为3~4个层次(或档次),学校就不会多了。报考本二批的考生,面对的学校总量上有600所左右,减去民办院校(在第三批次招生)和艺术、体育类院校,还剩500余所。对这500余所学校,最好先从地域的因素即省会城市或非省会城市进行选择,这样学校就会少很多了。
……
3.快速筛选学校的简便方法
除了以上介绍的有目标方向和无目标方向的快速筛选学校的方法外,还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许多考生除了对极个别的学校有所了解外,对大多数学校都不甚了了;可考生家长就不同了,他们对许多学校都有所了解。于是,……
4.“海选”学校的技巧之一三差法。
何谓三差法?差是指差数,两数相减的余数。顾名思义就是经过三次相减得出结果的方法。
在进行分析之前,先介绍两个笔者自创的名词——两线差和自分差。两线差就是每年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简称校线)与各地(省、直辖市、自治区)每年所划定的某科类某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简称省线)之差。举例来说,2008年山东省文科第一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584分、理科582分。山东大学2008年在鲁文科录取最低分595分,理科录取最低分623分。于是,文科的两线差就是11分(595—584);理科的两线差就是41分(623—582)。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在鲁文科录取最低分610分,理科录取最低分612分。于是,文科的两线差就是26分(610—584);理科的两线差就是30分(612—582)。……
什么是自分差呢?……
用一年的资料简单省事,可不太合适。广大的考生和家长填报高考志愿一般都只有三年的资料,这怎么用?首先,……
5.“海选”学校的技巧之二招章法。
何谓招章法?就是以高校的招生章程为依据,对学校进行取舍、筛选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
以上就是招章法在“海选”学校时的运用,需要告知的是招章法在“精选”学校时也大有作用。至于在“海选”学校时,是先用“招章法”还是先用“三差法”,则无一定之规,可随意选用,或交替使用,均可;但都需要用。
信息来源:腾讯高考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 高考志愿填报胜经:透视招生计划
下一篇文章: 高考志愿填报胜经:破解专业密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