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欺少年穷
《儒林外史》中有一首诗: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唔信一世裤穿窿。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白须公当然不可欺,少年穷那是更不可欺,焉知今日的玩泥巴流鼻涕少年,不是他日的国之栋梁,民族脊梁?
有些人总是以为自己的能力强大,一时不肯承认后辈会强于自己,对于想法古怪办事别出心裁的少年也是极尽嘲讽之能事。因为自己那么大的能耐也才取得了不过如此的生活,眼前这个少年真的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又能有什么出息呢?
当年,主流社会看八零后不顺眼,认为是“垮掉的一代”;八零后又看九零后碍眼,认为他们是“非主流”、“杀马特”;九零后又看零零后不得劲,认为他们行为更叛逆、个性更张扬。
可是,社会一直在发展,时局一直在革新,曾经的少年在接过时代赋予自己的接力棒后,把一切都做得井井有条,甚至大大超出了前辈的预期。
为什么会有这种局面的出现呢?并不是“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这里面其实蕴含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这两句话准确精当地阐明了少年由弱变强的道理。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生而为弱者的少年经过认真的努力和辛勤的锻炼后,终于变成了为国为民担当大任的强者。他们明白,“一个强壮的心灵敢于面对哀愁,因为他知道所有的哀愁都将淡远;所有的哀愁,有一天,都能被咀嚼、被纪念、被转化,成为大爱”(刘墉)。自己先天的资质或许不佳,但后天的成长和发展能让自己变强,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世界上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成为高过“前浪”的“后浪”,是少年的目标,也是他们的可转化为动力的压力。
唐代诗人杜荀鹤在《小松》中写到:“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世事大如沧海,日子比树叶还稠。少年,在这日新月异的世事中,在这坂上走丸的岁月中,一直在变化、成长、追求。他们,就是将要承担起国之重任的中流砥柱!
全国新高考Ⅰ卷适用地区: 山东 湖北 江苏 河北 广东 湖南 福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文章: 2021年高考作文新高考Ⅰ卷同题作文:从“强弱之辨”到“强弱之变”
下一篇文章: 2021年高考作文全国乙卷同题作文:中国脊梁看今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