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全国甲卷这道作文题目的难度很高,考生乍一看到这道题目会有一种无从下手之感,因为考生很难从材料中直接提炼出一个核心观点。这道题目颇能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的文学素养。考生要注意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为什么贾宝玉题的“沁芳”二字最佳,一则因为点出了花木佳境,不落俗套,二则因为契合了元妃省亲之事,含蓄蕴藉。那么,它能引发我们的启示主要在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既要追求创新,又要注重社会情境,不能为了一味求新而脱离社会情境,也不能为了一味迎合社会情境而落入窠臼。这道题目的题干很长,突破口在贾宝玉这里,考生只要抓住贾宝玉的题额之妙,即可抽丝剥茧,提出正确的论点。
【例文】 须教自我胸中出,莫随他人脚后行
这一次宝玉终于得到了父亲贾政的“点头默许”,这点头是对贾宝玉能跳出前人樊笼的肯定,这默许是对他“情境独创”的称赞,的确,你还记得还记得虎年春晚上那曲《只此青绿》吗?创作者以诗意舞蹈写意中国山水,诉说着《千里江山图》的前尘往事,让观众在生活情境中获得别致的体验,不仅艺术如此,生活中各领域亦是如此, “直接移用”虽然便捷省力,但做别人的影子,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自己。越南一名博主,从服饰到发型的形似,再到视频的拍摄取景的选择,都在刻意模仿李子柒,甚至还不忘配一个奶奶和狗,但她不知道的是,李子柒的视频里的祖母,绝不仅仅是一个角色,她是祖孙二人相依相靠,彼此守望的陈情;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孝道。李子柒给我们展现的不仅是种菜做菜的简单过程,还是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意趣,深厚的文化内涵,三月的桃花酒,五月的枇杷酥……流淌着的是烟火气息,是田园梦想。正是因为她对生活情境的创造,才产生共情共鸣、直击人心的力量。而脱离生活情境的模仿,简单的复制,这种“直接移用”,不仅不能震撼人心,相反还会像“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一样贻笑大方。 同样“借鉴化用”虽可以惟妙惟肖,但跟着别人的脚步,永远也只能是亚军。满天辰星中,重复的星星在人们的视野里只会黯淡无光,因为我们记住的是独一无二的月亮。齐白石说:“似我者死,学我者生”,模仿他的画,只能是画匠,学了他的创造,才能成为大师。一个人要成就大学问大事业,固然离不开历览前贤,但模仿只是创新的开始,一个人想要往前走,“借鉴化用”之后,我们更要懂得推陈出新。河南卫视的主创人员,不迎合,不媚俗,从传统画卷中借来审美情趣,奏出了文化的强音,《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在创新中激起了文艺领域的“一池春水”。同样,在科技的发展中,我们也是走过了“借鉴模仿”,扔掉了外国的拐杖,才开启了“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科技进步新天地。 只有在情境中独创,才会有别有意趣的收获。一夜风狂雨骤,落红无数——李清照,独具情思,才写出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千古佳句。我们想想屈原的汨罗江畔的长叹,陶渊明南山的悠然;读一读李白独坐时的飞鸟孤云,杜甫登高时的无边落木;看看柳永的晓风残月,苏轼的一蓑烟雨,哪一个不是在对生活情境有了深刻理解之后,才把万种风情、千般情思凝聚笔端,化作千古美文。 年轻的朋友们,当你一次次砥行于别人走过的坦途时,是否想过于险远,人迹罕至中领略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让诗情从胸中流淌。今天我们兴邦在肩,强国有我,更应该,撑长篙,向未来漫溯,在星辉斑斓中,演绎青春别样风采。
上一篇文章: 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同题作文:追风赶月莫停留 不断跨越向复兴
下一篇文章: 2022年新高考Ⅰ卷高考同题作文:由“本”入“妙” 登堂入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