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在苦难中挣扎,才能造就人生的美。
如果文王忍受不了被拘禁的苦难,就不会有千古传诵的《周易》;如果司马迁不能在受辱后坚强,他的人生终将一无所成;如果贝多芬在耳聋后放弃,他就不会成为伟大的音乐家。苦难是阻挡弱者的大山,更是冶炼强者的熔炉。唯有参悟彻骨的痛,读懂苦难的必修大书,才能造就生命的美。陶潜重生了,可他经历了“革瓢屡空”的煎熬;李白重生了,可他经历了“赐金还乡”的打击;苏轼重生了,可他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折磨。米开朗琪罗在生活的苦难中拼搏,塑出了自己壮美的人生;保尔·柯察金在沙场的苦难中奋斗,炼就了自己钢铁般的伟大意志。美丽的浪花,在海浪与礁石的猛烈碰撞中开放;璀璨的火星,在铁锤与铁砧的急剧撞击中迸发;美丽的人生,在不断的修炼中铸成。
面临高考的莘莘学子,要承受住学业的重负、精神上的压力、寂寞的煎熬,完成学业上的必修课,更要修好精神上的必修课。但请别忘了古人的遗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求学的征途中,就是再大的苦难压力,我们也要勇敢地顶住;既然我们选择求学了,就不要后悔;既然我们经历苦难了,就不要放弃。唯有那些不畏风吹浪打、扬帆前进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磅礴气势,才能看到“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美风光。(一类文)
名师批阅报告 本文开篇即紧扣主题,语言精练,还能适时插入名人关于苦难的名言,堪称一篇优秀之作。文章分两个层次展开议论,同时引经据典,很有说服力。篇末点题,强调中心,也很形象。
参考病文:
1.必修课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近日,网上又爆出一则消息,一人在某看守所内离奇死亡,经调查小组核实,此人因洗脸而死。这不禁让我想起前些日子的“躲猫猫”事件,今后是否还会有“洗脚”死,“吃饭”死,也就无从知晓了。虽然这件事在网友的评论中已渐渐平息,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一点思考:难道我们就不能为一个人的生命负责吗? 生命如儿戏,这是我所领悟出来的。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就给一个人的死而盖棺论定,这也未免有些草率了吧。可所谓的专家却还壮着胆子说这是事实,是经过调查核实的。他们肩上有这一条人命的重任,有中国整个法律体系的重担,这样做也未免太儿戏了。这不免让我想起波兰客机失事,国家领导人不幸遇难的事情。一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何波兰总统仍旧会用一架已经服役了27年的,期间还经过了几次大修的飞机。后来仔细想想,波兰有这一套严格的监督体系以及法律体系,人们把重担交托给他们,他们尽力完成,相信在波兰,这种“洗脸死”的定论就大不可能出现了。与之相比,我们是否应该更好地反思一下。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机制,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体系。但制定一套完善的法律体制是每个国家的必修课,它是公平的体现,更是承担责任的准绳。 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前段时间中闹得沸沸扬扬的赌球事件,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对国家的不负责任。他们背着满心的期待,却做出了让人失望的事,是利益的驱使,腰包是鼓了,可我却看到了中国的眼泪。为什么此类事件屡禁不止?这不免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或许这问题也出在了体制身上。一套完善的体质,或许不能约束每个人的行为,但可以相信的是“洗脸死”事件,赌球事件的发生会微乎其微。当一个人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当一个国家有完备的武器,他还能不强大吗? 责任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一套完备的体制则是每一个国家的必修课。 2.必修课 去年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报导犹在耳畔。今年清明将至,人们纷纷赶来英雄离开的地方,举行各种吊唁和纪念活动。只见在摄像机镜头前,一群衣着笔挺的老人朗诵了诗歌,内容无外乎“多么年轻的生命啊”云云。接着,少先队员们赶忙在一旁栽种起了“英雄树”。围观的人群也是凑热闹的多。少见真正面色凝重的。在失望之余,我深切地感到:“静思”已成为全社会应加强的一门必修课。 首先,静思的基础是静,而这静正是我们所缺失的。光从上面这件事来说,在纪念死者时喧哗作势本已不合常理,而以各种形式宣读出“他们的某某精神值得学习”更是剥夺了人们静思这行为背后的意义的权利。可见,在静思这门必修课上,人们的基础还很不扎实。 其次,“思”是这门必修课的关键。在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倡导交流与合作之时,思考的力量却被淡化了。一堂课上,学生若不是在解题,那必是在听讲,若是什么也不做,则会被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恐怕那个“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荀子在今天会被认为是个游手好闲之徒吧。由此可见,这门课上,我们尚在及格线上挣扎。 那么,怎么做才能在这门必修课上取得进步呢?第一,摒功利心是十分重要的。举行纪念活动不应以引起媒体观注或造成某种社会效应并带来经济利益为目的。功利心使人盲目,浮躁并远离静思的境界。第二,养成对事件客观评判冷静分析的能力。不要被报刊上作者的观点所牵引而版面看待。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字不直接呈现观点,而是给人多个思考的角度。童话是一种,小说也是。 学好了静思这门必修课,我们才不至于在快节奏的生活和爆炸着的信息中迷失自我。要知道,任何人在外部特征和日常琐事上都相关无几,唯一使你与芸芸众生不同的便是内部的思考能力和深度。静思是通向成功和内涵的捷径。 微茫中,看到一个母亲牵着年幼的儿子,手里捧着白花,静静地站在江边。母亲说:“那里,曾有三个哥哥……” 3.必修课 都说“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作为长辈,首先就应得到尊重,何况他们还抚养我们长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倡导我们,首先要孝顺自己家的长辈,然后还要尊重其他长辈。孝顺父母,无疑是我们的必修课。 但又有人说,这谁都知道,难道这还用得着给我们上课?是的,所有人都知道要孝顺,但真的人人都做到了吗?君不见,多少老人被遗弃;君不见,多少父母无人问……这样的事例,社会上还少吗?随着这不再鲜见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堂必修课是时候给人们上一上了。 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虽然富裕了,但思想观念都有些不正确。自私、冷漠,这样的心理导致一些儿女不愿照顾家里的老人。他们觉得自己忙,觉得照顾父母累,便想着把父母推给其他兄弟姐妹照料。但一旦人人都这么想,老人最后到底谁照顾?父母养大了一群孩子,但最后却像皮球一样从孩子们手中抛来抛去,无人愿接。我曾亲眼见到一个老太太,年纪太大,躺在椅子上,已无动手能力。一旁几个儿女们一旁边为了瞻养问题吵得面红耳赤。我当时才三年级,都觉得好寒心……报纸上的这类报道,谁家老人几年无人问,最终饿死在家,好几天才被发现的文章也开始屡见不鲜。我想,这还是我们中华儿女以孝为先的结果吗? 当然,这类现象还只是少数,会遭到大部分人的唾弃。但是,养老人的子女,都能真正孝顺父母吗?虽然父母在家,但一天都晚受到训斥。子女们待父母极没有理貌,常常嫌他们唠叨,烦人,或是哪里不顺眼,也常为些小事吵得不可开交。他们就孝顺了吗?他们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大家自己想一想,平时同父母说话,一直是客客气气的吗?即使父母有错,但他们也是长辈,作子女的理应受到宽容。 现在,还有一种兴起的方式便是将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子女确实忙,但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把孩子养大,自己年纪大了都要住在公寓里自己生活,由一些非亲非故的职工照料,难道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结果吗? 我想,孝顺父母,是每个人心里都明白的,但现实的不容乐观,让我们发现,这还是一堂所有人学习的必修课。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 冠华作文网2014年高考作文真题猜想(169):“标签”
下一篇文章: 冠华作文网2014年高考作文真题猜想(171):“逼出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