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说:“人生,无非欲望和厌恶。”渴望未拥有的美好事物,得到后渐渐地厌恶。我以为,“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源。”每个人只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便会发现美好,产生幸福感。
或许是因为距离产生美,人们总认为别人的东西更美好。正如漫画中,当花瓶是别人的时候,这个人觉得花瓶真精美,到了自己手中却又不尽如人意。其实,这是人的通性,总是对未得到的事物怀有美好的幻想,从而产生欲望,对已拥有的事物吹毛求疵,而渐生厌恶。
《山那边的幸福》一文中,山里的孩子羡慕城里的孩子有明亮的教室,城里的孩子又渴望大自然中的鸟语花香。人总是有追求美好之心,也正是这一颗爱美的心促使我们热爱生活,并不断去追求还未拥有的美好。
其实,全面地分析、理性地看待可以使我们对事物的了解更透彻。也更能明确自己所真正想要的,而不会为追求事物本身光鲜亮丽的表面而费心力。如果漫画中的人认真分析后,会发现艺术品并没有那么精美,自己也不是真心地喜爱。便无须费尽心机从友人手中获得,他会有更多心情去欣赏真正的美。《瓦尔登湖》中梭罗这样说:“如果我也像大多数人那样把早上和下午卖给社会,那我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如果生活中,大家也能识破财富的空虚而不去炫富,也能摒弃权力的罪恶而不去贪污,也能发现人性的美好而不竖起心墙……我们只有如卡尔维诺那样,深入这个尘世,在雾朦朦的早晨呼吸空气,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这个尘世,才能让神性支配我们的灵魂,而非被欲望支配。
“你煽情,我煽智。”在这样一个越来越不理性的社会中,我们要始终保持理性的思考,追求真正的美好,而不被表象所迷惑,追求审美,而不仅是一个精美的花瓶。
以珍惜的态度面对生活,我们可以发掘出更多的美好,我们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西化”中的中国似乎总觉得西方社会更民主,青年学者熊培云在《思想国》中也不断称赞法国人对历史的尊重;我却认为,中华文化也有许多值得骄傲之处,我们要去发现并珍惜他们。辜鸿铭上课时这样对学生说:“让你们学习英文诗,是为了你们将中国人的平和、宽容去晓谕那些四夷之邦。”作为中国人,我们要意识到我们自己的文化的优越性,珍惜并发扬他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我们也要珍惜生活中的点滴。金圣叹曰:“炎暑夏日,切绿沉西瓜于朱红盘中,不亦快哉。”可见,只要珍惜生活,点滴都是美好。
如漫画中得到艺术品的人觉得它不怎么精美一般,许多人置身于中国社会,也对她不怎么满意。其实,只要我们更理性地独立思考,去发现社会中的美,去珍惜这样一个还算和谐的社会,她还是美好的。
“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源。”只要珍惜不一样的自己,人人都是精美的艺术品,只要珍惜我们这个独特的社会,她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3、数见红尘应识我
同样一个花瓶,摆在别人家即为艺术品,摆在自家便黯淡失色,是什么造就如此反差?
其实不是花瓶摆错了位置,是你将自己摆错了位置。红尘中,人们追名逐利,沉迷于社会的物欲奢华,真我夹杂其中随波逐流,要想不被世俗淹没,必须认识你自己。
然而认识自己谈何容易,扭曲的价值观下,还有多少人平淡处世,追随己心?利益面前,世人红了眼黑了心,为将其据为己有不惜用尽一切手段。真正得到后,又不满足于现状,犹如那花瓶,得到后便觉得不再精美。于是乎,人们便又看上了别人的“花瓶”,由羡慕到嫉妒,再次不惜一切代价去获得,如此恶性循环,直至内心麻木不仁,失去自我。“我们的肉体很功利,而灵魂却要我们永恒。”周国平的一番话值得深思,然而这世间是否还有识我之人?
爱因斯坦的一番话给了我们答案:“不论时代的风尚和社会的潮流如何,一个人总能凭借高尚的意志超脱社会,坚守自己的内心。”是的,总有那么些伟人站在时代的尖端,置身于名利之外,他们迎着岁月的风,却不改其初时面容。犹如马寅初的两声“噢”,不论是被批斗撤去北大校长一职,还是19年后被大力赞扬官复原职,马老只是轻轻地“噢”了一声,心如止水。无独有偶,齐白石老人“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亦是此理,被贬得一文不值也好,被激赏为天才也罢,世间冷暖过眼云烟,他们不在乎外物的虚无缥缈,只坚守内心最初的自我。
数见红尘应识我,别被外物蒙蔽了双眼,穿梭于大街小巷间,纵使华灯初上灯红酒绿,我们却再也找不到自我的归宿。归宿在何方?总有人告诉你答案,刘丽捐出自己的每一分钱,“熊猫女孩”多年间捐出的400毫升熊猫血,陈贤秋老人伸手救出小悦悦,并将全部善款捐出,这时你会发现,富女“郭美美”的“花瓶”不再吸引你的眼球,李启铭的“父亲”不再是你的渴望。
红尘远了,近了,聚了,散了,终究取决于心境。再精美的“花瓶”也将笼罩阴霾,再朴素的心境也能挣脱束缚的蛛网。数见红尘中,应识我初时容颜。
4、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维特根斯坦曾经说:“我愿贴着地面步行,也不愿在云端跳舞。”我们有多少人都想触及云端,追逐得不到的东西,而忘记了真正支撑自己生存的是脚下的这片土地,你现在有的,而不是将要获得的?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摆在展台上让我们流连忘返的艺术品不计其数,形形色色,占据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的欲望便开始膨胀,千方百计去获得它,一旦到手之后,便又失去兴趣。为何?或许我们只在乎追到手后的快感。但这不是我们真正的必需品。
朱德庸曾在《在一个时代里缓行》中写道:我们周围的东西都在增殖,而我们的人生却在悄悄贬值。是啊,现代人情绪变得很多,很复杂,感觉变得很少,不停地得到,得到后又不停地失去兴趣,再不停地追逐,让我们身心俱疲,但我们似乎很乐意地被生活牵着走。连躺在草地上晒晒阳光的时间都没有。一个人倘若很容易被时代的风尚所限制,他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总想得到看似华丽实则粗俗的东西。
就像再华美的袍子,也难以掩盖虚弱的身体。外界的产品只能是一时的,而非永久。只有现在我们重视已有的一切,他们才是陪伴我们的永恒主题。温家宝总理曾对大学生说过这么一句话:“要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我们被尘世的物欲歆享冲昏了头,个个都要争着当大官,却忘记自己还有做大事的潜能。对于自己的背景、资历,我们没有厌恶的权利,但我们更要珍惜他们,因为它们也将是自己奋斗的动力。
生活就是一次艰难的航行,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给它加油,以便让它航行得更快,我们着眼于还未到达的目的地,却忘了心若认为已达目的地,那么它就是目的地。我们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必然也不会得到想要的,即使得到想要的,也定会茫然不知其为何用。我们无法拥有李叔同的淡泊的大气,但至少我们可以做一只时代洪流里独自歌唱的夜莺,没有华丽的伴奏,但有我们心灵的共鸣。
纪伯伦有言:“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的路,却忘了为何出发。”希望我们能够真正做到不只望着远方,也着眼于现在,而不是一味去追逐得不到和未得到的非必需,而忽略了自己真正已拥有的财富。
5、亲手摘下“彼岸花”
画中人叹为观止与落寞失望的情绪转换间,将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你我的某些特质映衬得恰到好处:总是歆羡于彼岸花的美丽,机缘巧合拥有后,却又开始抱怨她的刺,她的不甚完美。
沃尔特·肯《在云端》一书曾如此阐述这种“彼岸花情结”:“那端的云,美得令人眩晕,伸手过去,无非是过眼云烟。”得不到的,总是最美的;彼岸花,总是最绚烂的。这种美,源自距离,而美却终结于画中人一句:“送给你了。”没有血泪汗水的浸泡,他人赠与的彼岸花,只能停留于被挑剔的层面。
黄光裕便是最好的例子。他的魄力,他的草根创业传奇曾让多少人津津乐道。他用汗水打造了全国家电企业连锁模式,他用血泪拼出了国美这一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企业,却在事业鼎盛期热衷于权钱交易与暗箱操作,偏离了企业经营者的本分,在歧途上越走越远,最终自掘坟墓,锒铛入狱。
“我想要的太多了。愿意再付出的,太少了。”黄光裕的剖白,或许能让你我深思再三。权力场上的呼风唤雨与名利场上的声色犬马就像彼岸花一样散发出致命的香味,而当脚踏实地创业草根遭遇投机取巧这一“捷径”时,一句“送给你了”便成了他日思夜想的企盼,不劳而获的彼岸花此刻不仅是“不再精美”,更成了毒草,置人于死地。
这样看来,画中人对画中物截然不同的评价也就找到了根源:因为获得的过程太过轻而易举,因为简单的得到反而使美好的事物黯然失色。
对于个人而言,摆脱这种彼岸花情结的唯一办法就是“亲手摘下它”,正是刘伟的咬牙坚持与艰辛努力,才使他的琴声如此悠扬,如此动听;正是黄光裕创业初期的拼搏与奋斗,才使国美的传奇如此宏大,如此惊艳;正是你所付出的汗水与辛劳,才使彼岸花保留亭亭之姿。
对于社会而言,亟需重建的现代观念市场摆在眼前。如何在不劳而获这一庸俗风气弥漫的当下突围,如何在简单以权力大小、财富多寡为个体成败与否的评判标准的现今突围,如何在投机取巧思想仍根深蒂固的现在突围,重塑以奋斗为美的价值观、人生观,而非眼巴巴地企盼别人“送给你”的幼稚心理,值得社会大众再三思量。
亲手摘下彼岸花,插在瓷瓶中,纵使花刺扎手、瓶身粗糙,也掩盖不了奋斗之姿的夺目绚烂。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冠华作文网2014年高考作文真题猜想(177):“琐事与苦乐”
下一篇文章: 冠华作文网2014年高考作文真题猜想(179):“画眉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