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无间,这样凝结而成了一种属于优美范畴的艺术境界。
无我”还是“有我”(52)
“无我”,大概是无私奉献,利人而为。“有我”,应是心中存私,利己而为。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无我”与“有我”并不冲突,做了一件利己的事,同时也使他人受益,不求回报,正所谓“无心插柳”,而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德国人普朗克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山村支教,我们认为他感动了中国,但他却说他只是为了推行他的素质教育。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它近乎确凿地告诉我们,“无我”与“有我”在现实中并非是对立的。子曰:“达己者达人。”
在我们身体力行着“有我”的信条时,却无形中为他人,为社会开辟了一条金光大道。普朗克为了“私立”的行为给山村中的孩子带去了多少希望。说他是“无我”吗?难免有些牵强。说他是“有我”吗?好像是,却又不尽然。他的行为在“无我”与“有我”之间闪转挪移,难辨其踪。“有我”与“无我”之间的泾渭界线已然模糊。又或者——我们不妨大胆地推测——“有我”与“无我”本就是统一?
李开复曾就职于美国的苹果、微软、谷歌的要害部门,其薪酬之高令人欣羡,然而在事业巅峰期的他却毅然回国,开办创新科技工厂,使大量青年就业。当问起他时,他却回答,这是为了我的梦想。普朗克,李开复的例子只是千千万万缩影中的两个。一个为了“推行自己的素质教育实验”在大山中一待数十年,造福众多孩子;一个“为了我的梦想”,为千万青年提供了就业良机。“有我”的信念却是“无我”的善举。胡雪岩因为希望将商号开遍中国而散家财赈灾捐国库。霍英东希望“我的国家繁荣富强”在抗战期间一再冒生命危险救济红军。“有我”的个人理想与“无我”的大同社会美好愿景并不冲突,小人别之,君子一以贯之。
为了个人的生计,他们铺设了全国铁路网,公路网,但我们歌颂他们为建设祖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城市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他们做起了清洁员,但我们仍认为他们是伟大而光荣的劳动者。
在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中,“无我”与“有我”,都是平凡的,也都是伟大的。我终于明白,“无我”与“有我”没有区别,只要我们坚持“有我”时的同时不伤及“非我”,并为“无我”做出贡献,我们也能感动中国,感动世界。
文15 “无我”还是“有我”(52)
淡化自我抑或强化自我,这一问题是每个人都必须去面对的。也许会有人将“无我”读做个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奉献的最高境界,认为“无我”意味着和谐与高效。但在我看来,“有我”才恰恰是人与人得以共存共处,社会得以发展繁荣的根基。
“有我”意味着差异,意味着人对自身特点的保留与强化。这种差异不仅不会阻碍合作,反而使优缺得以互补,从而促进了整体的发展。从古代氏族社会的严密分工,小农经济下的男耕女织,到工业社会高度细化的流水生产,人类的物质财富层面的每一次飞跃,都建立在对差异的尊重之上。至于精神层面,“君子和而不同”的古训更是令人受用至今。对于自我的强化,使人类社会得以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而不至于在同一中停滞不前。“无我”不仅是对自身的不负责任,更可能是盲目的先导。即使合作,人也永远不能舍弃独立思考。只有如此,个体才会促成整体的发展,而不是被拖拽着前行。
“有我”并不意味着与奉献的绝缘。相反,“有我”是个体对整体付出的前提。人们常常提及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崇拜保尔·柯察金的集体主义精神,并把他们的行为与淡化自我,“融入”整体画上等号。但实际上,所谓无私付出,让渡的是自己的物质财富,体力劳动,而绝不是自己的独立存在与思考能力。如果人对集体,对社会的付出意味着无条件的接受,服从,这样的人又与机器何异呢?楷模之所以成为楷模,并不是因为他们完美切合社会的需求,而是因为让他们的所作所为体现出的品格之高尚异于常人,高于常人。这份精神财富带给整体的推动力,又怎能是一个毫无特点的虔诚“信徒”所能比得了呢?
个体的进步,整体的发展,都要建立在“有我”的基础上。淡化的只能是利己之心,而绝不能是独立的人格存在。合作,共存,奉献,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做好自己。人类社会是勾连起的一个个点构成的美丽星空,而决定其颜色美丽与否的,并非社会,而是每一个独立存在的人。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 冠华作文网2014年高考作文真题猜想(215):“缸破了,不看也罢”
下一篇文章: 冠华作文网2014年高考作文真题猜想(217):“曼德拉选择了宽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