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有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后来又有这样的故事,两个官宦人家挨得很近,争抢土地互不相让,其中一家多占一点地方,另一家人立刻写信给远在京城的老爷,老爷来信道,不过三尺地啊!家人一听,顿时恍悟,连忙让出三尺,那家备受感动,也让出三尺,空出的地方被人称为“六尺街”。
“让”恰恰是一种美德。古谚有云: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谦让能够让原本相距遥远的心又靠得很近很近。谦让又是一种尊重,给人以阳光般温暖,雨露般滋润。“让”的美德是上了层次的,高尚的。
三、和生命等量奇观
“让”,是一种气度。
法国的两名工人陷入困境,只留有一小块仅容一人站的地方,其中一人对另一人说:“我家里还有母亲和妻儿。”另一个人说:“好的。”然后他松开手,落叶般轻轻飘向地面。
这种“让”,在我看来,是面对生死的大无畏。他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这当然不能说是向上的姿态,这样的奉献是极端的。然而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气度,在自己的位置上让出应有的风采。这样的人生才是积极的。
我们要有向上的积极姿态,因此,“让”给了我们机会。
[点评]
该考生也来个“说文解字”,将“让”字作了巧妙的解释,然后指出“让”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一种气度。文章饶有新意,富含哲理。我看得出该考生“博闻强记”,是个喜爱读书而又善于思考的人,所以语言才这么丰富,思考才这么深邃。
让步,必须把握好度
“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让”的佳话数不胜数。但是,我们在主张“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让”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华民族内敛软弱的性格。因此,让步,必须把握好度。
“融四岁,能让梨”,让出了文明,让出了亲情;韩信受跨下之辱,让出了风度,让出了明智;晋文公“退避三舍”,让出了诚信,让出了气概……这些“让”都体现了人的魄力和远见,成就了个人或国家,让得有理,让得高尚。
对于这些无伤大雅而又利人利己利国利民的事,我们主张让步;反之,放弃原则和正义,让百姓权益受损,使国家声誉蒙羞,这种让,是可耻可恨的,是万万使不得的。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为什么?因为这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的问题,所以宁死不让。解放前,大部分共产党员在反动派严刑逼供下咬紧牙关,不肯向反动派作出丝毫退让,因为这关系到
党的安危,关系到革命的成败,当然不能让。2004年人权大会上,美国仗势欺人,无端指责我国,我国外交部毫不退让,发表《2004年美国人权记录》以反击美国的污蔑,这关系到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名誉,关系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当然也不能让!
对于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完全不需锱铢必较。该让就让,这样不但不会使我们有所损失,反而会扩大我们的胸襟,何乐而不为?但是,对于那些违背原则和道义的事情,我们千万不能让!
总之,让步,一定要把握好度。
[点评]
在众多学生还停留在对“让”肤浅的认识和赞美上时,小作者已敏锐地捕捉到“让步,必须把握好度”这个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论点,角度新颖,立意深刻,思辩性强,再加上论据典型,结构合理,语言流畅,不失为一篇佳作。
让出美丽
也许没有项羽拔剑长叹的勇气;
也许没有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力;
也许没有曹操独立筹谋的智慧;
但可以有蔺相如“让”的魅力!
——题记
一、回眸处……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何不坐观云卷云舒,凿开那道“让”的弧线。金庸笔下的江湖:看一段沧桑变化,徜徉在历史长河中,何不让出第一与水上流。
勾践卧薪尝胆,苦身焦虑,让出尊严置胆于座,最终打败了吴国,谱写了一段佳话。
孔融让梨,弹奏出那令清潭为之震荡的世间真情,给人以思索,成为了典范。
蔺相如退而让颇,“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名重泰山,史册虽淡淡一笔,但永传不衰。
回眸处,让出了称赞,让出了美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感悟让的真谛,体验让的意义。你也许会怀疑它的价值,不凡带着好奇的心去探寻,探寻“让”的那一种独特的韵味。
二、凝望时……
为什么要让?难道是自己的屈服?
窗外的雨还在不停的下着,我依偎在窗前不断地思索这个问题……透过窗户,凝望那滋润在雨中的花草,面朝雨的世界,那画面像春蚕食叶,像鱼儿潮水。不一会儿,花儿就像新浴的美人微笑的脸庞红润得动人,雨不断湿润着它。“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想必就近于此种意境吧。天晴了,一束夺目的光透出云彩射进窗户,那是美的化身吧!噢,我恍然大悟:雨滴让出彩虹,让出了美丽,这不是屈服,是美的福泽。
原先对埃菲尔铁塔充满疑惑,它极其的单调,仿佛缺少了什么。是因为它让出了华丽繁冗的装饰,以简洁的钢性之躯呈现在世人眼前,用结构的空白亮出了巴黎的人文之美、浪漫气息,这是美的设计,是艺术的凝聚。
凝望那雨滴、那埃菲尔铁塔,那不是屈服,而是大自然的造化、艺术的缔造,更是美的融合。
纵古观今,“让”是一个和谐的旋律,是独辟蹊径,让美一览无遗。
让出美丽,让心中划出一道七色彩虹,点缀心中那一份真情,创造那一份奇迹!
[点评]
文章紧扣话题,回眸历史,探寻“让”的千古之韵味,构成“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势;凝望之时,“雨滴”“埃菲尔铁塔”的“让”,成就自然与艺术之“大美”,蓦然回首,顿生“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悟,独具匠心,升华了主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冠华作文网2014年高考作文真题猜想(233):“退一步想”
下一篇文章: 冠华作文网2014年高考作文真题猜想(235):“自己的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