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作者熟悉当下的生活,并且擅长刻画当下生活的场景和积弊,是一个“接地气”的人。灵活运用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并且从中窥见真谛,正是我们高考作文阅卷老师所期待的佳作。作者善于思考,难能可贵。文章总体流畅自如,颇得个味。点评6处细微,尚可提升。
若谋巅峰作,莫疏细节关。
3、生活在别处
汪静瑶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末句骂道:这个七代宿命兴衰的家族最终映证了羊皮书上重复的命运之路。此一句成全了全书的主题——命运的重复。为人之不可抗拒不可逃离。【点明主题:不可抗拒不可逃离。】
可是新的生活永远在前方刺激着人们。【转承,顺利过渡。】不论是想要逃离城市的企业高管还是带上远征军奔赴战场的奥雷里亚诺上校。人们总是倾向于逃离,逃离,去寻找别处的生活,摆脱现实的桎梏,去追逐天堂。【应该删除“去追逐天堂”,这样更通顺,更简洁。】然而奇怪的命运之轮永远在重复他的车辙。企业高管们即便在雪山顶上也未摒弃手机与外界的联系;奥雷里亚诺上校依旧在树下折着小金鱼,黄花落在他的身旁——别处的生活和此处的生活并无差别,而人,永远无法逃离。
可是,如此便能否认人追求自由的主动性了吗?此处与别处,真得毫无差别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试想高管们回到纷繁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在某一天加班至深夜精疲力竭时,突然回想起雪山顶上清冷的风和光芒万丈的太阳,他们的心里又会被什么力量充斥呢?或许,可以称之为信仰。人如何可以寻找到自由?木心在晚年回忆自己的一生是说到:“我年轻时,把高尔基看作高山大海,我生在一个牢一样的家里,流浪?那简直羡慕得发昏。可是现在我又回来了,回到这个小木屋里。孔子说三十而立,我说三十而坐,坐木房。”【引用很有味道】
的确,人们一直在重复,在别处重复此处的生活,但经历了一切之后的顿悟和随遇而安的渐于习惯,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在永恒面前,人只有走到黑暗深渊的边缘,再折返回起点、才能参悟人生的意义。
然而,对于那些苦苦逃离的人,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勇敢者,对于那些苦苦逃离而又清醒地知道自己难以逃离的人,却只能称之为痛苦的开脱者。鲁迅先生便引导青年们勇于成为这样痛苦的开拓者。“因为这黑屋子里总有几个人是清醒地!即便如此,便不能说这铁网没有打开的可能!”年轻的企业高管们虽未能逃离城市,却向荒原迈进了一步,也向自己的心灵荒原开拓了一片绿洲。或许他们中的一个,会因别处的生活并未更好而感到痛苦。但雪山顶上的风,也带来了无言的宁静与美好。
【点评】
作者善于运用他人的话语,作为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论证的论据。马尔克斯,木心,鲁迅,运用得娴熟自如。对于增加文章论证力来说,这些话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本文语言流畅,但是缺乏足以令人眼前一亮的晶莹闪光点。文章第一段、第二段的思想,在第三段、第四段发生了一个转折。这种转折表明,作者在对文章的立意上,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一模的材料,究竟应该如何立意,才算最佳?作者们不妨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尽量不要在写作的过程中做出转变,如是,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许会更强。
心有篱菊在,何须南山行?
4、关不住的鸟
朱康泽
一群企业高管借攀登岗什卡雪峰来“逃离城市”。初衷是好的,然而从开始攀登直至登顶,始终未能彻底逃离——因为网络。【引用材料。这里可以脱离材料,或者化用其他材料,可能会更令人惊喜。】
外国一著名学者理查德·桑内特曾经说过:“网络减少了人们的公共生活,使原本该去广场跳舞的人们像章鱼一样被固定在书桌前。”当然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在我看来,网络常常束缚捆绑了人们精神生活——无时无刻不思考关于网络的一切。
无形中,在城市中一切显而易见的压力之下,人们被笼罩于网络的囚笼而不自知。因而,这群高管逃离了城市的地界却没有逃出城市的精神世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冠华作文网2014年高考作文真题猜想(245):“从时代的舞台走过”
下一篇文章: 冠华作文网2014年高考作文真题猜想(247):“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