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宇平
2008年高考全国18道作文试题,真可谓花团锦簇、争芳斗艳。而湖北卷的作文试题,尤以其新颖、严谨、高远的独特风采,笑傲群芳。
题型新颖,稳中有变换新颜
湖北卷语文自主命题4年来,作文试题的题型基本稳定。2004年是材料加话题的作文形式,2005年至2007年这3年都是材料作文形式。
因为材料大都限定了作文立意、选材的范围,故有人称之为命意式材料作文,并认为这已是湖北卷作文题的特色。坚守特色可以保持稳定,但守而不变,过分求稳,又意味着守旧与僵化,会给高校选拔人才和中学教学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今年湖北卷作文试题稳中求变,大胆突破命意型材料作文的模式,采用了情境式的命题作文,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转身。
命题者精心构思,试题由情境材料、引导语和命题3部分组成。
情境材料描述了一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诸如爱护一棵小树,怜悯一条小狗,电梯间的礼让,马路上的搀扶等。材料叙述用语朴实无华,每个考生都能读懂,迅速入题。设置的情境形象生动,有事有景有情味,考生读来亲切。接着用引导语启发考生由材料展开联想与思考。然后给出作文题目“举手投足之间”。这三者是一个整体,考生审题时应整体把握:细读材料,入乎其内;理解引言,出乎其外;领悟命题,反观材料。如此,便能体会到作文试题的旨趣,进而准确地立意为文。
拟题严谨,开放之中巧限制
开放与限制是作文命题中的一对矛盾。只有开放才能使人人有话说,才能张扬个性,写出真情实感;只有限制才能防止宿构,公平公正,确保试题的选拔功能。如何适度开放,又合理限制,是作文命题的难点。
今年湖北卷的作文试题突破了这一难点。命题者大处着眼,而又小处着笔,双重限制,使开放和限制巧妙地融于一题。
命题的着眼点是广大开放的。“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然”,此三者,可谓贯通古今,涉及人生社会、自然万物。
在这广阔的思维空间里,考生尽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联想翩翩,展翅翱翔。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边无际,什么都可以写,因为前面有材料,后面有题目,构成了双重限制。材料的触及点是小而又小,只不过是平常生活中一些“折枝”、“让路”、“系鞋带”之类的小事。而这有意设置的情境,是给考生提供思维的基点,让考生由感性而理性,由微观而宏观,这是命题的第一重限制。为了使命题意图更明确,又直接给出作文题目“举手投足之间”——一语千钧,既点化前面的材料,又给考生的发散思维聚焦。这是第二重限制。何谓“举手投足”?就是一举手一投足,是某一个习惯性动作,是某一种富有特征的行为,是能够反映人物心灵之光或精神风貌的生动细节。
这前后的双重限制,使文题开放有度,限制合理,具有良好的测试功能。文题看似容易,但写好不易。要理解题旨、切准题意,不易;要选好细节、以小见大,写出“举手投足之间”的心灵之光,不易;要有思想深度、独到见解,走出平庸与肤浅,不易;写小事而不流于琐碎,议常理而不失之肤浅,也不容易。这种种不易,赋予了文题良好的区分度,达到了“人人都有话说,但又并不是人人都能说好”的境界。
立意高远,作文做人相结合
命题有如作文,也自有其立意。此题的立意就是“文以载道,因道为文”,即检测考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水平,并引导考生“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善待自己”,从而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
这一立意是高远的,但又是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思想的,极有现实意义。自古及今,人们崇尚文如其人,作好文必先做好人。而做人又不是说大话说空话,不是空泛地为生民请命,为天地立言,而是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在“举手投足之间”去培养健全人格,去提升人格品位。这些,正是当今教育的缺失,正是和谐社会的呼唤。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试题的立意真是用心良苦了。
在作文评卷中发现,不少考生联想到濮存昕的公益广告词:“公益广告对于社会上那些不文明现象,或许不能药到病除。但是,一条公益广告就好像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每个人的心灵就像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这自然是对命题旨趣的很好诠释。
文以识见为高。具有一定思想修养的考生,应该都能领悟命题旨趣,紧扣“举手投足之间”,放大细节,生发议论,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角度。例如关爱他人,共建和谐;奉献爱心,敬畏生命;风度气质,人格品位等等。立意是多维向度的,题材是丰富多彩的,而且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叙述故事,抒情言志。思想有多远,舞台就有多大。每一个考生都可以大展才华,写出自己理想的作文答卷。
上一篇文章: 浅析近年来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
下一篇文章: 2004年高考十五道作文试题及评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