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考试中心的命题意图在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题目明确要求“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自己的体会,无法宿构,无法套作;比较三条途径——多维度的比较论证。
如果进一步仔细审题,我们可以发现材料包含两层意思:①学习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的意义。②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语文学习是材料给定的写作范围;提升素养则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包括优化思维品质、提升文化品位、丰富审美情趣、开阔知识视野等。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社会实践则是实现语文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这三者的关系是:课堂学习是关键,课外阅读是拓展,社会实践是知行合一。写作时重点应放在三条途径上,抓住途径和提升素养之间的因果链条。行文过程中必须完成三者之间的比较任务。但可以三方面都写,也可以完成比较任务后抓住其中的一个重点展开写。
【审题误区】
“任务驱动型”作文作为一种全新的作文命题形式,绝对不是在玩弄一个新颖的概念。如果仔细研究,对于命题人而言,这一作文命题形式的提出是对以往高中作文写作模式的纠偏,希望今后同学们再写作文的时候不要只谈风月,还要谈谈风云;不要只是堆砌事例,而要深入剖析历史典故、现实生活背后的逻辑实质,增强作文写作的思辨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出现,使得作文的写作思路、写作模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它不同于“材料作文”的阅读材料,筛选、提炼关键词,然后紧紧围绕关键词展开写作。它需要学生才吃透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词高效、完美地完成任务。
在今年黑龙江省高考阅卷中,阅卷教师发现,有些学生仍然按照写作材料作文的固有思维模式展开写作,比如有的同学没有把握好语文学习这个写作范围,且抛开任务大谈“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还有的同学从材料中得出一个结论“要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甚至还有同学架空材料后把“坚持”“努力”当作写作方向大写特写。这些立意都被确定为跑题文,得分在10分以下。
还有一种让人感觉比价遗憾的情况,有些学生尽管结合了材料,但在审题上有偏差,写作重心没有放在三种途径的比较和提升素养上,而是大谈特谈文化自信、国家软实力,这类文章属于偏离题意,得分在10分到29分之间。
此外,如果学生的立意在语文学习范围之内,但只谈到了语文素养的意义,没有结合自身体会比较三条途径;或者孤立地谈三条途径,缺乏比较,也没有和语文素养提升联系起来,如只是一味地谈“实践出真知”,则文章只能算作基本符合题意,得分在30到42分之间。
走出课本,走进社会
语文是什么?大部分人认为语文只是我们必修的一门学科,他们将语文视做工具,因此倾向于通过课上的有效教学学习语文。也有部分人认为语文是一种兴趣,因此,他们通过在课外大量的阅读学习语文。而我认为,语文是一生的哲学,语文能立德,树人,修心,正行。语文的终极目标是让我们走出课本,走向社会。因此,我认为通过社会实践学习语文方为最佳方法。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内的学习,只是从纸上单纯的得来知识,而实践方能做到学以致用,真正的将知识用在我们的人生中。用这种实践的方式学习语文,既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也能促使我们走向社会。因此,丰富的社会实践显然要高于课上的有效教学。至于课外的大量阅读,也高于课上的有效教学。因为,课外阅读能让我们将语文当做兴趣,将阅读当做一生的爱好,让我们一生能与高贵的思想为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2016年高考作文全国Ⅰ卷适应省份满分作文点评
下一篇文章: 2016年高考作文全国Ⅲ卷适应省份满分作文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