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大量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素养这条河流的“源头活水”,它在积累知识、激活见识、激发创造灵感的过程中,起着“为生命输氧”的重要作用。学生可以写:国内外优秀文化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经典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深层次全方位渗透。学生还可以写自由体悟到的课外阅读的自由性、选择性、有效性及可延续性……但也要注意到:课外阅读又具有松散和不可操控等不足。
社会实践活动:“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生活源泉。实践,检验真正的语文素养。实践,也真正促成语文素养的形成。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写实践活动(如社会宣传社会服务)对语言能力的锻炼,生活实践(参观、访问、旅游等)中对人的认识,对生活的思考,对生命的更深刻的体悟, 甚至是对自身思想人格形成的砥砺……但是,社会实践活动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如何让它在语文素养提升过程中产生积极作用,也是不好把握。
【审题误区】
审题偏颇,不严谨,表现在(一)断章取义:只谈语文素养,大谈特谈语文素养对国家软实力的影响,完全不涉及“途径”。一般为四类作文。(二)忽视“要求”所讲“比较”二字,对三条途径缺少比较,直接选择其中一条途径写作。四类作文。(三)“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是要求学生结合自身语文学习体验,文中有“我”。但是有的学生作文有名人,有典例,就是没有自己。如果作文中堆砌的尽是英雄好汉名士红颜,就是没有自己的生命体验,这样的文章无疑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多判为四类五类卷。
混淆概念,把“语文素养”等同于“素养”,写作时与“语文”无关,只谈素养,比如大谈特谈中国人素养比不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国民素养等,偏题,为五类作文。
文体不清,虽然是要求作者自己“明确文体”,但是在“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一要求下,诗歌、小说的文体的创作难度非常大,所以在备考之时对记叙类文体和议论类文体都应该熟练掌握,避免死守一种文体而在高考场上临时试验的情况。
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
庄子言:“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语文素养的提升又何尝不是如此?知识,其实不是越多越好。生活实践,尤为重要。没有行千里的涉水跋山,何来处事之满腹经纶?没有细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又怎会有力透纸背的深思熟虑?
诚然,课堂的有效教学与课外的大量阅读,对于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提升不可忽视,前者有助于我们掌握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而后者则是使我们畅游文学世界,体味另一番别致风情,对个人的思想提高尤为重要。然而,较于上述两种方式,生活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海棠无花,二恨鲋鱼多刺,第三恨不记得了,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下意识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2016年高考作文全国Ⅰ卷适应省份满分作文点评
下一篇文章: 2016年高考作文全国Ⅲ卷适应省份满分作文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