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第三恨当是语文没有了生活的墨雅书香吧!
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可以静赏风花雪夜,是以明境清心。朱熹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这源头活水便是生活这本大书吧!语文素养在我们味秋叶瑟瑟飞舞赏春蜂嗡嗡鸣叫之时不自觉得以感染并被提升。
味生活墨雅书香,可以味人情冷暖,品世间爱与苍凉。是谁在沙洲之中“拣尽寒枝不肯栖”?是谁在赤壁之岸高歌大江东去?苏轼味出了人情冷暖,于黄州种地酿酒,纵酒东坡醒复醉,若是没有这世态的阴晴冷暖的浸染,东坡怎能以其一词一句震撼一个个心灵?
味生活墨雅书香,成一曲千古绝唱,氲一缕万古情长!他过着“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立”的生活却仍然道出“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他对生活的体味,对民生的恤悯终成其“诗圣”美称。若是没有对“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的深刻咀嚼,何来“吾庐独破”的万古豪情?何来千古间那一瞬温暖的星光照亮历史的暗夜?
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尽管益处颇多,却不免如鹪鹩巢林所占一枝鼹鼠饮河所为一腹的短浅,而生活的体味、实践才能真正提升一个人真正的语文素养,使人明人生之境,味人情冷暖,品世间爱与苍凉,终成一幅冲天大气象。
林清玄有言,以欢乐心过生活,以平常心味情愫,以弱软心除挂碍。希望在生活的畅游中,我们能够获得如雄鹰斗苍穹的辽远,而不是鹪鹩占一枝的短浅,因为生活的墨雅书香,就在那里。
[点评]
旧材料也可以写出好文章!这篇文章就是典型。前些年东坡、杜甫的名字因为经常出现在高考作文中,和另外几个人名被戏称为高考作文的几大“超男”。然而,这些千古风流人物的人格光芒是不会因为高考场上几个学生的“假文化作文”而失色的,他们依然在那里,只要写作者能够深入领会、深刻表达,(本文用了假设分析)就如这篇作文一样,文章因此而生色。另外,该作文用庄子“鹪鹩”寓言结构首尾,运用自然,有文化韵味。
5、海南
【命题解码】 本题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凸现学科特色。语文题要姓“语”,作文材料避开容易押题的政治热点、社会热点,以“语文学习”、“语文素养提升”为焦点,引导学生关注“语文”本身,学科特色鲜明,思辨核心回归语文本位。二是彰显母语地位。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而现实堪忧,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很多人不重视语文学习,读不好文章,写不好汉字。材料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指出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引人深思,催人警醒。三是紧扣学生生活。作文要关注生活,表现生活。对学生来说,“生活”可以是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相比较而言,学习生活是离他们最近也最有感受的生活。“语文学习”生活的命题非常接地气,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四是考查思辩能力。高考作文注重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本题亦然。材料中提出三条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每条途径各有哪些优劣?比较看哪种途径最为有效?如何辩证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辩证思考,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五是突出“以人为本”。写作要“眼中有事、心中有人”,这个“人”既指写作对象,也指写作者,有时二者合一。作文要“我手写我心”,以“我”为主体,写出真情实感,即使是写他人也应融入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命题要求“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谈看法和理由,以写作者的感受为本,不能写以第三人称为主角的文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2016年高考作文全国Ⅰ卷适应省份满分作文点评
下一篇文章: 2016年高考作文全国Ⅲ卷适应省份满分作文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