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省教育厅正式发布《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此前我省有关部门已公布,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推进计划,经省政府同意,报教育部批准,从今年秋季开始,我省普通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
我省即将实施的高中新课改将带来哪些新变化?本报记者走访了省教育厅有关人士,对《实施方案》进行了解读。
变化一:
增设实践、技术课学生选修有主动权
实施方案
高中新课程由过去基于学科本位的单层结构改为多层次复合结构。
专家解读
在此次新课改《实施方案》中,普通高中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构成。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每一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总共设置了13至15个学习科目。
这些学习科目除了通常有的数学、语文、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增加了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
这些学习科目在模块设置上都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这种课程结构打破了学科本位狭隘的视野,更加重视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认知行为的相互影响和迁移,为学生选择学习提供了可能。
这种课程设置方式既兼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又照顾到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变化二:
引入大学学分制修满144分方可毕业
实施方案
新课改实施后将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课程方案中设计的学分管理是规定修习年限的学分制管理模式。
专家解读
同大学一样,新课改后,高中学生每学习完一个模块的内容,通过相应考核,即可获得一定的学分。
学生通过三年学习,共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
应该说“此分非彼分”,学分是描述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方式,反映的是学生的学习量以及学时,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新政策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课,获得更多学分。
但我省规定,通常情况下,学生三年内总学分不超过180学分。
变化三:
选课制不再分文理同班也可不同课
实施方案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构成,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都必须修习完成的课程,是对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学生共同的基本要求。
专家解读
据了解,课程改革以后的必修课内容比课程改革前有较大幅度减少,除必修学分外,学生还要修习满最低要求的选修Ⅰ课程的学分和选修Ⅱ课程的学分。
选修Ⅰ课程,是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目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
选修Ⅱ课程也叫校本课程或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自主开设的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
选修课程的设置是这次高中课程改革的重大变化。这将意味着学生不必局限于“发什么课本念什么书”的被动式学习,“盒饭将变成自助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
此前各方争议不断的“文理分班”现象也将在新政策实施后自然消失,“走班制”等新的班级模式也将逐步得到推广。
也就是说,班级将根据学生选择课程的具体情况自然划分为行政班和教学班。
变化四:
学知识更要学动手技术课含开汽车做家务
实施方案
普通高中新课程删减了原来教学大纲中一些“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内容,更加强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学、思、知、行”的统一。
专家解读
多年来,社会各界总在反映高中课本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变化。此次新课改后,教学大纲内容“换新”旨在让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此外,新课程在学习内容安排上有突出的两大亮点:一个亮点是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新的必修课,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另一个亮点是新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简易机器人制作、家政与生活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等内容都将被纳入课程之中。
变化五:
学生好坏指标多自我评价也重要
实施方案
探索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专家解读
以往评价学生好坏,除非学生有类似“舍己救人”等十分超群的表现,基本以一纸试卷的分数为判断标准。
新课改后评价内容分为模块修习评价、学业水平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基础素质发展评价四个部分,变单一评价维度为多个评价维度。
这种评价方式要求学校要从基础性发展目标的七个维度来评价学生,既要关注基础性发展目标,又要关注学科学习目标,对学生的评价既注重结果,更注重学生平
时的学习过程和平时表现。评价采取学生个人自评与同学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高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的手段。
变化六:
学校课程设置活城乡各地可不同
实施方案
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所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特点,依据学校自身课程开发能力,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点和办学目标追求的由学校自行开发或联合开发的课程。
专家解读
设置学校课程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又一突出变化。
实施方案规定,学校课程的开设最少应满足学生修习6个学分的需要。
学校课程的设置灵活多样,评价也是多种形式,认定学分的办法和标准也有别于传统的学科模块的学分认定。这就要求学校课程开发要注意从学校和当地资源的实际出发,努力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学校课程,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比如农村地区的高中学校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开发学校课程。
设置学校课程改变了过去课程计划中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方,为不同生源和不同办学目标追求的学校的个性化发展在课程管理上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也可以说,新的高中课程管理制度的设计更加鼓励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这是对学校校长领导和管理能力的一次挑战,作为一校之长,需要自己根据学校客观情况搭配课程,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文化底蕴加入到课程设置中来。
实践学分超过数理化:高中生至少10天服务社区
在新课改确定的8大学习领域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独立领域之一引人注目。
新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领域课程有三种实施形态,一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二是社区服务,三是社会实践。这三项科目分别在必修学分中占到15分、2分和6分,总分达到23分,超过数学(10分)、物理(6分)、化学(6分)三科目学分之和。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曾超敏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旨在打破学科本位的传统课程观念,通过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研究、实践、服务”中去体验学习的快乐,体验人生的价值,回归认知的基本规律。
根据新课改要求,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实际参加活动的时间每1学分不少于12学时。学生必须提供完整的学习活动材料:开题报告或活动方案;过程记录;活动成果;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记录。
社区服务科目要求学生三年内参加社区服务不少于10个工作日,并提供完整的服务活动材料,如学生的活动计划、记录、总结,以及社区提供的证明材料。
社会实践科目要求学生每学年参加时间不少于1周。同样应提供完整的实践活动材料:学生的活动计划、记录、总结,学校或相关单位提供的证明材料。
此外,以学期为单位,学生每次综合实践活动结束后,由辅导教师或班主任组织填写“河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表”,其中“体验与收获”栏由学生本人用描述性的语言填写。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评价、辅导教师评价、服务对象评价,由班主任或辅导教师认定学分。
现 场
记者“尝鲜”新教材—空气质量周报上课本
“当你阅读报纸、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时,可以获得有关空气质量的信息,在空气质量报告中,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指标,它们是什么,从哪儿来?空气是多种物质的混合体系,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污染物?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硫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这段文字并非出自科普读物,而是来自即将走进我省高中课堂的新版《化学》教科书。“新版教材在各个层面都着力体现探索性、实用性,许多知识点都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省教科所教研员郑永信指出,以往高中课程在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上有着不少弊端,比如“重学会、轻会学”、“重知识、轻智力”、“重继承、轻创新”,而新课改的理念则与以前恰恰相反,课程设置和课本内容的改变就是要让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死记硬背到探索性研究的转变。“新课程就是要鼓励学生多想为什么,多问为什么。”从事地理科目教学研究的研究员王勤告诉记者,“备受关注的厄尔尼诺现象等地理新知识以往在教材中一笔带过,而现在则成了选修课的重要章节。”王勤介绍,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原理及使用等内容也走进地理课,根据教学要求,全省每所学校都将配备GPS定位仪。
声 音
新课改与高考(论坛)
“新课改的实施方案已经出台,现在我们最关心的就是三年后高考会有什么变化。高考改革的方案不出来,老师们在进行课改教学时,可能很难把握正确的方向。”
——— 石家庄一中高级教师马瑞华
“让孩子上高中,最终的目的就是能考一所好大学,新课改的结果怎么样,还得看高考。就怕孩子会成为试验品。”
——— 学生家长李先生
“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考试,考试内容必须是以课程内容设置为基础的,不可能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新课改中体现出的学生学分、综合素质评价等等内容都将在高考和高校招生环节中得到体现。我省将组织力量开展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研究,制定《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