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教育部规范高考加分,奥赛和高考保送脱钩。社会上叫好声一片,众人纷纷以为持续多年的“全民奥数热”终于可以降温了。事实却不然。以北京为例,奥数班报名依然火爆。
高考这根指挥棒都不灵验了,奥数为什么还能屹立不倒?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济顺委员和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主席杜子德今天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和搜狐网联合访谈,分析其中的原因。
2001年,教育部出台文件,明确提出在高中阶段取得5项学科奥赛省级一等奖的选手可免试保送上大学。其中,就包括数学和信息学。
在高考这个独木桥上,突然出现了许多“羊肠小道”。“如果说一个中国孩子不参加高考就可以上学,我想很多家长都难以放弃,都会说,我要争取能一下,让孩子不参加高考或者有高考优惠,这就是最大的现实。”张济顺委员说。
两条线就此平面铺开。
一条是各方各面对奥赛的“公关”。另外一条线就是与奥赛相关的培训班热。
关于对奥赛的“公关”,以杜子德所在的学会为例,该学会每年拥有几百个保送名额,有家长拿着5万元、10万元现金,来找他走后门,要保送名额。杜子德说,他不愿意收,也不敢收。
这项政策出台的当年,杜子德就代表自己所在的中国计算机学会上书教育部,送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取消保送信息学奥赛省级比赛一等奖上大学的建议》,主动请求取消这份“特权”。
“一旦和保送挂钩,竞赛的功利性就很强,就会出现弄虚作假,教育机构和其他部门就会干涉竞赛,公正性、客观性就没有了。”杜子德这样陈述自己的理由。还有一个理由是,这些竞赛是由一些专业学会创办的,加了一个外力以后,活动的纯洁性就打了折扣,对学术本身也是一种伤害。
2006年,杜子德当初的担忧爆发了:内蒙古一个老师被曝以“特派员”的名义收钱,一个孩子3万元。这年,他再次上书教育部,要求奥赛与高考保送脱钩。
实际上,直到2010年教育部下令奥赛与高考脱钩,各种有关奥赛与高考权钱交易的新闻时不时见诸媒体。
“什么事只要跟功利挂钩,一定会变味,尤其是高考。做到最后一定就会不像样子。”张济顺委员说。
至于与奥赛相关的培训班热,尤其是奥数热则愈演愈烈,被戏称为“全民奥数热”。
华东师大有个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被很多家长认为是奥赛训练的专业场地。中心主任熊斌因为兼任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总教练,一方面常常被家长追逐,另一方面也没少挨骂,许多愤怒的家长把全民奥数热归咎到他头上。
张济顺委员为自己的老师叫屈。她还记得,中心成立当天,来了很多数学家,“大家的心愿非常美好,真的看到那种有潜质、学有余力的孩子,真想把他们培养成拔尖的人才”。
“我们都说竞赛是给学有余力的孩子提供机会,但是那个‘力’太大了。”杜子德说。
在奥赛与高考挂钩的10年里,奥数以谁也没有想到的速度飞速发展,有些以奥数培训起家的学校,甚至都上市了。根据教育部的命令,要到2014年,奥赛才能与高考正式脱钩。而张济顺担心,奥数培训“已经形成一个产业链,有编书的,有辅导的,产业链不会那么容易消失。”
她分析,首先,这些培训机构可能会因为政策的变动发生一些变化,原来收高中生比较多,现在重点转向小学生,这样的话,这个产业链一时半会儿不可能衰竭,更不可能崩盘;其次,单靠奥数与高考脱钩这项政策,就想把多年来形成的巨大的系统偏差扭转过来,是不可能的。这个系统偏差恰恰反映了整个基础教育非常大的问题。
杜子德认为,奥赛热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一个根源,“根源就是高考制度极为不合理,完全从卷面分数来判断,而卷面分数只追求标准答案,使那些既健康又聪明的孩子越念书越缺乏创造力。”
“如果这个现实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奥数热还将继续下去,今天奥数取消了,明年可能还有其他比赛替代。”张济顺说。(记者 原春琳)
上一篇文章: 京九所高校增16个新专业 专家提醒报考须慎重
下一篇文章: 人大代表问诊高校自主招生四大疑问:能否取代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