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乐意做“第十名”
南京市外国语学校高二 张千帆
我很惭愧,从小学到高中,我好像从来就没让我的老师、父母因为我而骄傲过。无论在我走过的哪个地方、哪所学校,也无论是在什么年段,我的成绩基本处在班级“第十名”左右。可是,我自己并不气馁,因为我知道第十名并不代表没有出息,说不定将来还会有大出息。
早就听说教育上有个“第十名现象”。因为自己总是考个八九十来名,所以就格外关注这个现象。到网上一考证得知,这个“第十名现象”是杭州上城区天长小学周武老师发现的。这位从教近20年的老师,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作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多数当年被老师、家长引以为豪的尖子生,长大后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流于平庸,有的甚至力不从心,真的应验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而不少在校时并不起眼的学生,甚至是调皮捣蛋的学生,后来却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绩。进一步跟踪发现,成年后“成绩出众”并成长为“栋梁型”人才的,都是小学班级里成绩处在前三名之后、第十名左右的学生。
其实,“第十名现象”的“十”是个约数。宽泛地说,应该指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实质就是一个中不溜秋的群体,说好不是很好,说差也轮不上他们,我们姑且叫它“第十名群体”吧。我观察过班级中的“第十名群体”,发现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为考试成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受老师和父母的关注、期望不像尖子生那么多,约束也没有后进生那么严,所以普遍心理压力较小,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大;成绩不是最优秀,但学习心态健康,大都比较活泼,灵活,有探索、追求的欲望,处理问题的思考理解力、独立自主性较强;兴趣爱好广泛,会合理地支配充裕的业余时间,知识面宽,后劲充足,心理放松,学得快活。人的潜能和特质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的数学不错,对物理和生物感兴趣,经济学、心理学也略通一二,其他方面就只能马马虎虎。这样一个结构和状态,决定了我再怎么努力,考试总分也只能弄个“第十名”左右。要强迫自己挤进“前几名”,等于是拉着自己的头发上天。但我的想法,只要把感兴趣的这几门课学好了,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如果我要追求“第一名”,做个全才,说不定就会葬身于这个美梦中。事实上,天底下没有全才,你也不可能看到全才,一个人如果能在某个方面有所建树,那就值得庆幸了。像我这样,日后能弄个数学家或者经济学家当当,就应该心满意足了!
一些学生学业优秀,我不眼红;一些学生成绩第一,我不嫉妒。如果总考第一、第二,却是个“高分低能”才可悲呢!据说日本的松下公司就有一种很特别的择才标准:“寻求70分人才”。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认为,人才的雇佣以适用公司的程度为好,人才学业程度过高,不见得一定有用。你听听,这就是这个日本大老板的择才标准!对照一下,“第十名群体”其实就是“70分人才”,想去松下公司应聘应该不成问题。你总考个第一、第二,人家松下公司可能还不敢要你这样的全才呢!
今天,我写下这篇短文很快乐,因为今天老师告诉我,在上周的考试中,我又乐意地做了一次“第十名”。
上一篇文章: 开在手心里的花儿
下一篇文章: 小 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