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版权申明

网络信息 | 家校互动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新华教育 | 人民教育 | 新浪教育 |


祝福 | 帮助 | 网址 |
网站社区 | 媒体报道 | 同行作文 | 作文点睛 | 教师频道 | 资讯频道 | 英语频道 | 搜狐教育 | 腾讯教育 | 网易教育 | 留言 | 链接 | 旧站 |
最新公告:     冠华作文网署假期间作文稿酬双倍!  [ghzw  2011年7月6日]            冠华作文网录用的作文、论文稿酬翻一倍  [ghzw  2011年6月13日]            冠华作文网发布征集令  [ghzw  2011年6月3日]            请大家到新网站注册,登陆发表作文。  [ghzw  2011年5月2日]            冠华作文网新年发红包了啦!  [ghzw  2011年1月20日]         订阅: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网络作文 > 高中佳作 > 正文         ★★★
 
高中年级优秀作文赏析:闭目独静,开牗同喧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6/3/10 21:50:52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闭目独静,开牗同喧
 
周国平说:“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在尘嚣渐上的世界里,每个如他一般的思考者都渴盼一个安静的角落。安静,是一种思考的自由,理应存在。而安静并非沉默,守静的人更应有睁开双眼、走出静室、与人同喧的襟怀。
 在交流途径如此广泛的当今,我们愈发难以守住宁静的空间,却愈发渴望守住。安静带来干净,带来别无他物、独我一人的空间。梭罗筑舍湖畔,舍弃雅典执政官身份带来的喧嚣,守住了一片安静的空间,一颗平静的心;阮籍吟咏溪畔,啸歌山林,同样是为了无人打扰、自得其乐的自由,为了乱世中一点清静。守静,也为守独,守住一片心灵的净土。
 也唯有安静的、避开纷纶乱象的世界中,我们才有独立思考的余地。“致虚极,守静笃”
,灵感无不来自沉静无言的世界中,但我们通常在喧嚣中迷失了自己,凌乱了本心,世上不缺释迦牟尼,不缺七天七夜,缺的是一棵菩提树,一片杳无人迹的静土、净土。
 没有不受打扰的独立思考,何来灼见真知,何来冷静的社会氛围?静水如镜,锦鲤中游;乱潮拍岸,退去一空。日本的安静,酝酿出独到的思考,精雅的风俗。中国闹是闹了,看似百家争鸣,细看却珠玉寥寥,大多不过博采之言、附会之辞。安静,不仅让个人凝思昭达,更让社会拥有思考之风。
 然而,守心不等于离群,安静非同于沉默。熊培云认为,要在喧闹中拥有独立思考,以独立思想融入群体,闭户自专,充其量不过何晏;开牗同喧,与人论道,才能成就王阳明。同样,将自己封闭于静乐的世界,于己无益,于人无益。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才能使自己日臻完满,使社会渐趋和谐。苏格拉底在闹市中讨论,孔子在杏坛上与人宣讲,四皓入朝,谢安出山,岂非融于喧闹的襟怀?若在横行、地沟油当道,外患不绝、内忧未止的今天,我们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做个“希夷先生”,于己何益,于世何益?
 闭上眼,我们应守住内心的安静,拥抱灵魂的和乐,应在无扰无涉的世界中,宁静昭达推开窗,我们更应走向社会,走向现实,在完善自我之时,同此凉热。如此,方能无愧于天地,最终内安于本心。
 
 【简评】这是一篇一类(上)议论文。开头从所给材料的第一段切入,接下来深入分析“守静”之于对
个人和社会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辩证地分析“安静”与“喧嚣”的关系。文章内容充实,论述层层深
入,逻辑严谨,语言表现力强,有文化内涵。不足之处,梭罗的例子用得不够准确,个别语句略显生涩。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