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优秀作文:持之以恒,绽放精彩 |
|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22/4/7 21:04:44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
|
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撰写的对联,意在勉励自己:做事情贵在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就要注重平日积累,而非临时抱佛脚。持之以恒,就要坚持不懈,而非一曝十寒。古今中外很多事例都告诉我们,做事情有恒心方能成功。我们在求学、成长的路途上,也应持之以恒。 要求:①读了上面的材料,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文中不得不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详解】 本题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关键是读懂材料,让思考从材料中得出。可以先抓材料中的关健词句,再由这些关键词句作深入透析,体现自己的思考。 第一,审题立意。“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寒”意思是:如果你有学习的恒心,何必非要做到三更睡觉五更起床?最怕的其实是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立意可以从关键句子“做事情贵在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就要坚持不懈”“做事情有恒心方能成功”“应持之以恒”来考虑。 第二,构思示例。比如写成议论文,开门见山点出本文中心论点“做事情有恒心方能成功”:“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寒。”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撰写的对联,意思是如果你有学习的恒心,何必非要做到三更睡觉五更起床?最怕的其实是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为此勉励自己:做事情贵在持之以恒。 中间:列举具体事例:①“书圣”王羲之,他自小苦练书法,水池成墨池,终有成就,自成一派,其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发明大王”爱迪生,他那些伟大的发明,其实是上万次失败实验,又重新出发,坚持到底的成果。 ②被称为“中国当代毕昇”的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王选,在成功之前同样经历了十八年的坚持。年轻时的王选虽然有着过人的技术,但因为年纪轻轻,资历不足,所以当他提出要用数学模型来描述汉字时,没有人重视他的建议。“不理解——就连二代机,中国几个权威部门都还没有解决,忽然一个小助教能够用数学的方法,绕过二代机的困难搞四代机,岂不异想天开?”王选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八个选择》中写道:“有人甚至说我在‘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梦想一步登天。”但王选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潜心研究,终于在1981年成功地研发出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将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方面的技术提升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如果没有王选十八年的坚持,又怎么会有今天人们手上多样的汉字书籍? 结尾:明确当代中学生应当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那些考上顶尖名校的学子令我们仰慕不已,我们可知道,他们是那样持之以恒地勤奋学习,无为任何困难而放弃坚持。那么,我们想要在不久后的中考上取得满意的成绩,不也应该如此吗?一言蔽之,面对我们人生的大小事,不论难易程度如何,请铭记,做事情有恒心方能成功。 第三,拟题示例。持之以恒最有贵;持之以恒,绽放精彩;做事贵在持之以恒;等。
范文 持之以恒,绽放精彩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撰写的对联,意在勉励自己:做事情贵在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就要注重平日积累,而非临渴掘井。“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事实,就雄辩地证明和展示了恒心的魔力之所在。乔诺笔下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不急不躁,坚持种树,用双手完成了“只有上帝能做到的事情”,这同样证明了恒心具有巨大的魔力。陶渊明曾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燕子高飞,要在低处蓄力,我们要取得成功,理应勤奋努力,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就要坚持不懈,而非一曝十寒。古今中外很多事例都告诉我们,做事情有恒心方能成功。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写《聊斋志异》这本小说时,因为收集到的故事太少,他便开了一家茶铺,只要人们能讲出一个精彩的故事,就可以免费喝茶。他用这种方式收集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后来,蒲松龄发现民间故事良莠不齐,很难满足他的素材需求。于是他在听故事之余,还遍查群籍,查阅了大量讲述神怪故事的古书。历经数十年的收集之后,他有了丰富积累,终于写出了《聊斋志异》这部古代志怪小说的巅峰之作。 蒲松龄正是因为有着数十年的坚持,才有了《聊斋志异》的大获成功。 唐玄奘取经,历经千辛万苦,方才取得佛教典籍;屠呦呦经历了一百九十多次失败,才有了造福人类的青蒿素;法布尔研究昆虫,花费十几年在大自然中观察与思考,才写出了《昆虫记》这部科学与文学并重的巨著。他们都是因为在各自的领域里经历了长久的坚持和努力,才一举成名的。所以说,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哪会有精彩的绽放? 我们在求学、成长的路途上,也应持之以恒。“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了锲而不舍的坚持,我们才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上一篇文章: 初中优秀作文:这一路,真幸福
下一篇文章: 初中优秀作文:与国家一起“动”起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