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重庆全国书市开幕的第二天。王蒙携新作《王蒙自传(第二部)——大块文章》也来到重庆书市上,为读者签名售书,掀起了书市的一次高潮。排成长龙的队伍里,记者发现老、中、青都有。但大多数还是中青年人。王蒙身穿白色中式改良的立领服,在背后他的大幅彩色照片的衬托下显得既精神又年轻,不像有70多岁高龄。在签售前王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自传:有敏感的东西
此前,《王蒙自传(第一部)——半生多事》于去年5月与读者见面。谈起自传的写作,王蒙说,我写过许多个人题材的东西,而自传是最近才写。有多家出版社找我写自传,但我决意70岁以后再写。因为70多年的经历还算比较丰富。
王蒙说他1948年就参加了革命加入了地下党,有过健康、明朗的经验;也有受到过不公正待遇,被排除在社会文艺生活之外的遭遇。同时当过《人民文学》主编、当过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后又担任文化部长、中央委员。另外也去过很多国家和地区,和各种各样的人接触,这些经历和见闻,是值得告诉读者的。王蒙说,写自传,是对历史的见证,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之前至新中国成立58年历程的个人的见证。
王蒙认为,他写的一些真实故事和真实人物是大家知道的,但一些自己的角度、看法,读者是不熟悉的。他说他会提供许多与人们的思维定势大相径庭的“干货”。他说:“虽然这里面有敏感的东西,但我坚持用善良、健康、真诚的态度来回顾过往的历史,这是建设性的回顾。我提供了大量真相,让读者自己思索和做出结论。”
从政:摸着地雷过河
出版社社长肖建国介绍说,这第二部自传是从1979年改革年代写起,那个年代风云激荡,各种事件纷至沓来:真理标准讨论、朦胧诗问题……大小事件,无不述及,少有遗漏。王蒙在处理每一个事件时,如何周旋,如何迂回,如何安抚方方面面,都细致道来。 改革开放的闸门一拉,多少才人、能人、高人汹涌而出,为什么单单选中了王蒙出任文化部部长?当官之初,直上高位,面对纷纭复杂的局面和扑朔的人际关系,王蒙是怎样打开局面,安抚人心,摆平各种关系的?此前王蒙并没有多少从政的经验,他只能是“草鞋没样,边打边像”、“摸着地雷过河”。有时艰难晦涩,见招拆招;有时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有时弯弯绕绕,闪闪烁烁;有时硬顶硬撞,舍身成仁。很多人支持,很多人捧场,当然也不时遭到暗算。10年时间,在文坛官场遭遇了多少人和事,王蒙却都一一应对过来了,表现了应对人生和官场的智慧。
十年:亲历重大事件
《王蒙自传》第二部写到的10年,是王蒙社会接触面最广、人际交往最多的时期。在上世纪80年代主流社会的重大事件中,王蒙都是亲历者。写事,当然要写到人。王蒙写到了他与一些领导人的工作交往,而更多则是与老中青作家打交道:周扬、丁玲、夏衍、曹禺、巴金、从维熙、邓友梅、刘绍棠、刘心武、冯骥才、铁凝……当然也还有其他阶层和部门的头面人物不时地点缀其间,无不情深厚谊。虽然有时也嬉笑怒骂,也有臧否,但其情可感。文中真实性情的流露打动人心。“1977年冬,我在《人民文学》上读到了刘心武的《班主任》,它对于‘文革’造成的心灵创伤的描写使我激动也使我迷惘,我的心脏加快了跳动的节奏,我的眼圈湿润了:难道小说当真可以这样写了?难道这样写小说已经不会触动文网,不会招致杀身之祸?”自传里写的这10年也是王蒙创作最丰的10年。《春之声》、《蝴蝶》、《风筝飘带》、《活动变人形》、《相见时难》……王蒙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大多在此时间写成。王蒙描述了每部作品从酝酿到写作的过程。当然王蒙也不可避免地会写到亲情。他写到自己是如何为人之夫,为人之子,为人之父的,情透笔底,细腻感人。
据出版方透露,《王蒙自传(第三部)——九命七羊》眼下王蒙已经写到第七章了,如果顺利的话,年底应该会封笔。